首页 > 帮扶故事

新宁县枧杆山村:扶志扶智加速贫困户脱贫奔康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何杰锋 杨坚 李中 2021-01-19 08:50

穿村而过的金寨河

邵阳新闻网1月19日讯(记者 何杰锋 通讯员 杨坚 李中)1月18日,记者站在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山坡上往下望去,整个村庄尽收眼底, 依山而居的村庄,金寨河穿村而过,将村子分割成村东和村西两部分。

绿树环绕的民居、阡陌纵横的田野,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各组每户,直到家门口;一盏盏路灯,整齐地立在水泥路两旁,一到夜晚,为村子的夜晚增添了一抹亮色。“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冬日的枧杆山村,处处尽显纯净的田园风情,如同铺开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一边是恬静的村庄,一边却是繁忙的劳动景象。山上的脐橙生态园, 脐橙管理者何顺兵仍在忙碌;村里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成堆的一次性竹筷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面,女工龙小红双手飞快地以100双每包装袋。  

枧杆山村脐橙园

“村里的变化大。我的变化也大。”说起村里精准扶贫以来的变化,曾经是贫困人口的唐顺莲开心地笑了,“这得感谢工作队。累了他们,变了我们。”

工作队来自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3月,工作队队长宋刘斌带着两名队员正式入驻枧杆山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

这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10户,总人口14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456人。村里集体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布局零散,没有形成规模。

面对枧杆山的村情,宋刘斌说,“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因地制宜,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以‘扶志扶智’为着力点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志如何扶?引入高校党建资源,在思想上“扶志”,培养发展产业的领头雁!引入高校先进文化,在精神上“扶志”,培养发展产业的支持者!

“我们村里来的专家教授多,来得大学生多。他们一来,有的一待就是个把月。”唐顺莲说。

枧杆山村耕读仓

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各学院支教队成员、三农服务团、“小小科学家”团队……近年来,由不同专业背景组成的一支支队伍,不时地来到村里,吸引了村民的眼光。

“发展产业关键在于抓好产业能人,抓好产业能人关键在于党建引领。”工作队通过建好建强村党支部,构建了“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将产业能人发展成党员,将党员发展成产业能人,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发展产业还得有广大群众的支持,要想获得群众支持就必须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为此,工作队将学校的先进文化引入枧杆山村,建好了文化大礼堂、农家书屋、芒果视听文化站、爱心公益超市、村级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健身场所等10个文化阵地,依托文化阵地开展文化讲堂、学业表彰大会、文艺演出、科普文化讲座、红色电影展播,从根本上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和信心。

枧杆山村一角

扶志还得扶智。依托高校智力优势,在技术上“扶智”,提高发展产业的能力。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学院专家到村研发酵素有机肥,提升脐橙口感,建成150亩生态脐橙园基地;引进“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生产高标准有机糙米,建成绿色水稻基地,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0多万元;引进大棚种植、养殖等技术,建成了大棚果蔬、高山生态养殖场、光伏发电站、2个扶贫车间共5个产业基地。同时,依托高校消费扶贫,在市场上“扶智”,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学校艺术学院学生将品牌联合创新工作室开到村里的田间地头,进行产品包装、商标设计、品牌的策划与推广,为产品“提颜值”;计通学院学生为产业扶贫定制电子销售平台,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如今,曾经贫穷的枧杆山村,建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64户贫困户入住新居,全村456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实现了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同时,依托后盾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工作队在枧杆山村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布了枧杆山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在第1村民小组建成了4亩荷花池,积极开展“庭院美化”工作,打造了“最美庭院”样板庭院。完成了1组公共场所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组。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枧杆山环境变得更生态更美丽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枧杆山村,生动地呈现在眼前,折射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的新气象。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