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草原学校
邵阳新闻网2月4日讯(记者 何杰锋 通讯员 文建山)“蚂蟥山田大丘,三年两不收。”“养女莫嫁马鞍山,三个苞谷当两餐。”近日,说起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村的过去,刚当选该村党支部书记的陈乾娥,略有些尴尬地介绍起这两句曾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
顺口溜里的“蚂蟥山”“马鞍山”,指的就是现在的草原村。草原村原名蚂蝗山,因水田蚂蝗多而得名。因靠近村部有一山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山。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因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和开荒种地、植树造林而更名为草原村,并沿用至今。
多年前的顺口溜,道出了草原村村民曾经的贫困生活。而说起如今的草原村,陈乾娥脸上全没有此前的尴尬,脸上尽是藏不住的笑意,“现在外村的姑娘抢着往我们村里嫁!”
由“不愿嫁”到“抢着嫁”的变化,用陈乾娥的话来说,就是“源于精准扶贫以来,草原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把‘绿水青山’转化成了‘金山银山’。”
草原村位于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之上,有7个村民小组270多户,总人口不足千人。这里绿水青山环绕,常年云雾缭绕,故而又有“云端上的山村”之名。然而长期以来,因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单一等多种原因,导致草原村的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穷日子。
2018年,市农业农村局派出工作队,来到草原村开展驻村帮扶。一到村里,工作队就在寻找草原村的致富路。草原村的优势是什么? 就是5000多亩林地资源、2000多亩绿水青山资源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立足这些优势,工作队及村“两委”为草原村制定了“以文化旅游扶贫为主导,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脱贫思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广特色农林经济,破“贫”之旅由此拉开序幕。
改造后的草原会场
“我们村利用林地、山地资源,凸显花瑶文化,做大做强文旅产业。”陈乾娥介绍,草原村先后开发100亩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休闲垂钓中心、户外拓展基地、高山露营探险基地等,吸引50户农户自主参与,建设集农产品开发、文化采风、食宿服务、垂钓休闲、健身康养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中心。同时,对村中房屋建筑进行维修改造,打造具有草原特色的民居村落。在此基础上,全村还先后绿化道路5公里、新增路灯100盏、创建文化墙10处、改造垃圾场所3处,开展村级污水生态治理,并适度建设观景台、田间游步道、休闲凉亭等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们村也能吃上旅游饭,挣到旅游钱。”经营着村农村电商便民服务站的村民李际莲说,“现在到村里来的游客一年多过一年,热闹得很!”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草原村也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筑起“旅游+产业”的脱贫奔富“双擎”。金银花是村里的传统重点产业。为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全村先后发放金银花苗木3.6万株,发展良种金银花500亩,并在金竹坪建设1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在石桥边、鹅形山、龙形山3个组,通过土地流转,免费给农户发放种子和化肥,发展四季豆、萝卜、辣椒等高山延季蔬菜375亩,让参与合作社发展高山延季蔬菜产业的20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村民们不会忘记,2019年10月16日,在我国第6个扶贫日到来的前一天,村里举行了“国家扶贫日”主题活动。脱贫户们在“我脱贫 我光荣”签名墙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草原村第一书记罗华大声宣布“今天我们草原村脱贫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时,村民们敲锣打鼓,庆祝脱贫摘帽。
“蓄足力量再出发,让幸福之花在草原盛开。”作为刚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陈乾娥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决定大干一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脱贫,下阶段我们将继续以村里的绿水青山为依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生态更美、环境更好、村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