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网3月25日讯(通讯员 唐莹)近年来,北塔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区、街镇、居村、网格四级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动调解工作向多元化、全域化解纷模式转变,实现矛盾纠纷“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街镇”。2024年以来,全区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204件,成功率达98.6%,公安机关接警量、刑事案件发案率、法院民事诉讼立案数等指标显著下降,基层社会治理效果显著。
分级分类,压实调解责任
制定《北塔区矛盾纠纷化解“四级联调”工作实施方案》《北塔区人民调解案件“以奖代补”管理办法》,从组织领导、考核评价、加强保障等方面,建立“区、街镇、居村、网格”四级矛盾纠纷联动调解工作新机制。具体做法是:网格、居村、街镇、区对发现的矛盾纠纷进行研判,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规模大小、调解难易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将其分为简单、一般、复杂疑难和重大矛盾纠纷四个类别,明确分别由网格、居村、街镇、区四级进行调处,构建上下贯通、相互联动工作机制,把调解组织建在“网格上”,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有效提升了调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下联动,建强调解网络
夯实“主阵地”,简单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将全区44个村(社区)划分为144个网格,全区各级401名调解员融入“全科网格”治理体系,吸收党员代表、乡贤、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辅警等力量担任网格调解员,充分发挥网格调解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对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化解。
建好“桥头堡”,一般矛盾纠纷化解在居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居村将群众反映、自主摸排或上级交办的矛盾纠纷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分流,按照“走访-登记-上报-办结-反馈”工作流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调度,形成一条高效治理的工作闭环。
做强“主渠道”,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化解在街镇。对一些问题成因相对复杂、涉及面较大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和街镇政法委员作用,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调解。
打造“终点站”,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在区级。区级派出由区领导为组长,乡科级干部为成员的支帮工作队,分别与5个街(镇)结成对子,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支帮工作队实施“一事一议”,专题“会诊”,精准研判化解。根据街镇“吹哨”,区支帮工作队、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区属相关部门下沉“报到”,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多措并举,汇聚调解合力
建好工作平台。整合全区6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成区、街镇、居村三级51个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室),建立“综治中心+网络化+大数据”相融合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实行全流程指挥、调度、监督各类社会治理事件,打造跨部门、跨系统的基层善治“智慧中枢”。
健全衔接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类调解衔接联动制度,完善非诉讼纠纷事前预防、事中疏导、事后反馈机制,打造“调解打头、诉讼断后”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2024年以来,公安机关接警量下降5%,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30.5%,法院民事诉讼立案数下降7.09%,信访总量下降24.36%,初信初访下降18.75%,全区未发生一起因矛盾纠纷引发的重大刑事案件和恶性群体性事件。
擦亮调解品牌。锚定实质解纷目标,整合社会多元力量,着力培育“品牌化+特色化”的调解工作室,先后打造“田江三姓”、“匡家议事”、世界珏园小区“老李”、“丰江管家”、马家回民村“石榴籽之家”等一批品牌调解室。具体做法在“湖南日报”、“邵阳日报”头版头条宣传报道,在全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总结大会上经验交流发言。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党建赋能“四级联调”,以信息化平台创新“党建+调解”模式,打造高素质调解队伍,切实提升“四级联调”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