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产业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新宁县黄金瑶族乡利用自身资源,通过生态文旅结合发展产业等手段,带领群众增产增收,“团结之花”在这里美丽绽放。
立足民俗文化资源,打好“组合拳”。近年来,该乡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争资金、上项目、发展产业,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牢牢把握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互促融合的关键点,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根基,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投入100多万元在民俗新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宣传长廊及文化广场,投入600多万元完善瑶乡聚居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清凉小镇民俗风情一条街。结合农旅资源,形成南方“呼伦贝尔”黄金牧场、“云中风车”风雨殿风力发电场、“天然氧吧”大岔林场、“旅游观光”梅花鹿基地、“亲子互动”猕猴桃采摘园等旅游格局。借助新宁县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之东风,实施“一体两翼”战略。以黄金牧场为轴,做实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提质改造崀山-麻林寨子背-新桥亭-黄金牧场旅游道路,形成了一条链接崀山、麻林瑶族乡大圳水库、水庙镇玉女岩、城步南山牧场“看山、看水、看草原”的优质旅游路线。打造了百宝、黄茶、桃林、三合、岩山等地以高山猕猴桃、黄金牧场梅花鹿为龙头的特色产业带。吸引300多名各族群众就地务工,并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特色产业等嵌入式“组合拳”,带动农户发展“三色”产色业。今年来,来黄金游客人数达万余人次,旅客的到来带动了地方农副产品销售,为各民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图为民俗新村文化广场
抓好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黄金瑶族乡党委政府通过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三色”产业,让产业结构更均衡、品类更丰富,从而规避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各族群众收入,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该乡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地域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基地+产业+农户”模式,大力推广“北鹿南养”特色养殖,集饲喂嬉戏、旅游观光、互动拍照等功能于一体,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走出了一条以发展“鹿色产业”群众致富路子。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优化种植品种、深根细作、全绿色农家肥种植,确保猕猴桃高产高质,增加生产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原有猕猴桃“种收卖”的单一渠道下,增加冷藏、果脯制作等生产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应对市场供需变动带来的压力,让猕猴桃把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中药材种植以村集体经济为基础,联合带动种植大户,引导有意向群众发展种植,采取“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大户+科技特派员”模式,为普通群众提供技术指导、种苗购买、销售渠道等服务,带动更多老百姓加入到“中药材种植大军”中,跟上“政策红利”。
截至目前,该乡共种植猕猴桃4260多亩、梅花鹿存栏2600余头,黄桃500亩、白茶200亩、中药材2000余亩、高山萝卜400亩。9000多名各族同胞靠着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发展产业,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从产业链上实现人均获益。
(梅花鹿特色养殖)
团结花绽放,群众展新颜。按照省、市、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总体要求,该乡在黄金乡易地搬迁安置点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大会,组织开展黄金瑶族乡“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主题活动,让群众实景体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等瑶乡巨变,引导各民族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和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指导学校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传统文化展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农忙过后,村里举办民族团结知识问答小游戏,提高大家对民族政策法规的了解。各族村民在田间地头、屋前院后开起了茶话会,共商瑶乡发展之计。
如今的黄金瑶族乡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温馨家园,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群众幸福的新画卷已然绘就。各民族群众正并肩共享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这里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