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邵阳这位全国劳模扎根基层28年,坚守初心为民服务

来源:邵阳日报 作者:黄云  刘元辉 莫梦娜 2025-04-28 21:09

“螺丝拧不到位,隐患就会埋下。”4月23日,武冈市邓元泰镇春雨淋淋沥沥,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武冈市供电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营商环境服务班班长、助理工程师、高级工杨文业正带着部门年轻员工冒雨实操,汗珠裹挟着雨水顺着他的安全帽系带滑落,随即,内衬也被浸湿。

杨文业(左一)带着部门年轻员工冒雨实操。

近日,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拟表彰名单公示,杨文业位列其中。然而,面对这份荣誉,他却低调地摆了摆手:“我只是干了我该干的事情。”从初入职场的 “技术小白”,到如今的电力专家,这位扎根基层供电一线28载的“光明守护者”,以“电网断了,人心不能断”的服务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电力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杨文业从都梁服务站调任现职,同年,恰逢邵阳启动“乡村振兴电网升级”项目。武冈市供电分公司辖区内的新宁县麻林瑶族乡小水电站关停改造的紧急任务摆上案头——若按常规流程,200余户村民将面临近一个月断电。“老百姓等不起!”为了寻求最佳的改造方案,杨文业带着服务班的同事多次进行实地走访、反复踏勘,与村民同吃同住,最终通过多方协同抢修,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完成电网切换。通电当日,村民攥着他的手连声道谢,“有困难找杨班长”从此口口相传。

不管在哪个岗位,杨文业一直坚信,电力人的价值,不在办公室,而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2008年冬天,50年不遇的冰灾席卷而来,武冈电网遭受重创:5396个基电杆倒塌,548公里线路断裂,132台变压器损毁。时任城郊供电所副所长的杨文业临危受命,带领突击队连续奋战28个日夜。抢修之路异常艰难,冰冻让抢修车在离故障点5公里处便无法前行,杨文业和队员们每人背着几十公斤的器材和导线徒步前进,每每遇到紧急情况,他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村民回忆:“他鞋袜冻成冰坨,还笑着说‘灯亮了,心里就暖了’。”

1999年的电网改造攻坚战,是杨文业展现“干一行、钻一生” 执着精神的舞台。面对城乡接合部复杂的供电网络,他带着皮尺、测距仪,徒步丈量每一寸线路。炎炎烈日下,他在田间地头奔波定位杆塔;夜深人静时,他伏案绘制电网结构图和线路走廊地形图。最终,一份覆盖12平方公里、标注367处关键节点的电网地图诞生,为城乡电网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28年的职业生涯,杨文业在做好“电小二”的同时,也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创新、前进,由他带头成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绩斐然:《缩短配网线路接地搜索时间》课题获湖南省第五届质量创新成果三等奖;《三通电话提升配网抢修客户满意度建议》获湖南电力公司优秀合理化建议;《专变实时电费测算》课题提升了电费回收率。

2014年,武冈农村家庭光伏发电并网快速发展,但每月光伏发票打印工作却成了难题。杨文业带领团队日夜攻坚,经过1个月的测试优化,数字 “机器人” 技术成功应用于光伏发票打印,实现数据自动抓取、格式转换、排版和批量打印,将原本一周的工作缩短至3小时。该成果在邵阳地区全面推广,每年节约工时近1万小时。

杨文业(右)为用户解决用电故障。

身边的同事常说:“老杨啊,你在岗位上获得了这么多荣誉,真是天生吃这碗饭的!”杨文业却憨憨一笑:“没有谁天生是吃这碗饭的,也没有谁天生吃不下这碗饭!”他回忆起财会专业出身的自己,经历过1997年刚入行时连开关都不认识的沮丧,也经历过将童年时爬竹竿的技巧带到爬电杆上的如鱼得水。床头那二十多册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是杨文业成长的见证,三年时光,他啃下十余本专业书籍,成功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拥有高级工、助理工程师资格的技术骨干。

年轻员工总想从杨师傅身上学点“真本事”,杨文业却认为:“技术要传,匠心更要传。”在杨文业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徒弟苏琼也先后荣获邵阳市劳动模范、湖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从青涩技工到全国劳模,杨文业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万家灯火映照的初心。正如他常说的“电线会断,但连接人心的责任永远不能断。”在武冈这片土地上,这位电力“老黄牛”仍在续写着光明与温暖的篇章。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