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新闻

新邵:楠竹挑起致富梦 产业发展奔小康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何杰锋 何灿 吴珺 安泽洋 2020-07-17 09:47

四杰竹业加工厂车间。

邵阳新闻网7月17日讯(记者 何杰锋 通讯员 何灿 吴珺 安泽洋)7月16日上午,在新邵县潭府乡四杰竹业加工厂区,寺溪冲村贫困户李会清正指挥着拖拉机将满满一车楠竹送到生产线上。“这是我自己屋后的竹子,自从四杰竹业在这里建厂,过去漫山遍野无人问津的竹子,现在变成脱贫致富的宝贝。”

新邵四杰竹业有限公司坐落在潭府乡陂丁村,致力于楠竹深加工,以生产高档竹筷为主。该公司负责人石红卫出生于潭府乡,改革开放之初,靠着自身的勤奋和人脉,赚到人生第一桶金,1984年成为潭府乡第一批“万元户”。后来,石红卫走南闯北,干过长途货运、干过工程项目,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石老板”。

2014年在浙江经商时的一次偶然机会,让石红卫发现了楠竹产业的巨大商机,当时浙江安吉县一个乡镇就有50多家竹筷加工厂,当地楠竹原料700元/吨还难以买到。而在自己的家乡新邵县,上万亩楠竹却无人问津,仅潭府乡每年就有5万多亩楠竹浪费在山里。看着这满山的“黄金”,石红卫心里暗下决心,要把家乡的路修起来,把家乡的竹子利用起来,让家乡的人民富起来。

2014年,在外承包工程多年的石红卫决定返乡创业,带领150名群众成立了合作社,流转承包了车峙村在内的6个行政村1.2万亩林地。合作社成立后,石红卫又先后投入两百多万元,修建了47公里林道。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运作,由农户负责楠竹的种植并签订收购合同。

今年53岁的寺溪冲村贫困户陈顺祥因患有慢性病家庭负担重,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底开始到四杰竹业工作。他说:“在这里打工,每天都能挣150块钱,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感到很开心。我现在年纪大了,外出打工没人要,在这里工作不但收入可观,也不误家里的农活。家门口就能挣钱,我相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石红卫正在查看公司生产的竹筷。

在四杰竹业的生产线上,一双双竹筷被消毒、烘干、打包,每年有2.6亿双竹筷从这里销往福建、贵州、湖北等省份。四杰竹业的生产线采用了先进的生产竹筷生产工艺和领先的竹筷烘干、防虫、防霉技术,生产的竹筷品质优于木筷,而且价格低廉,在市场上广受好评,2019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目前,石红卫的四杰竹业是全国竹筷加工50强生产企业、湖南省竹筷加工10强生产企业、邵阳市林业产业龙头企业。现在,该公司常年有工人200多人,其中贫困户98人,平均每人每年增收3万余元。

仅仅只做筷子,还不能将楠竹价值充分利用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石红卫和他的团队充分挖掘了楠竹价值,竹子可以编制高档凉席等生活用品,竹枝、竹梢、竹屑可以打碎做成竹炭,竹根可以做成根雕……一根竹子全身是宝。

现在,四杰竹业正尝试利用竹木屑发酵制作竹子酒,第一批成品能达到53度;同时,石红卫聘请的农业专家,正在培育生长快、味道鲜美的新品种竹笋,预计明年春冬季节就能面市;石红卫更想利用好这几万亩竹林,打造一个竹文化旅游基地,让更多的游客能看到漫山遍野翠竹绵延、浩如烟海的竹林美景。

让贫困户搭上本地特色产业的致富“快车”,是建立产业扶贫长效帮扶机制的重要法宝。“新邵现有28万亩楠竹,光原材料就价值一千多万元,如果全部深加工,还可为当地群众带来一千多万元务工费,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谈起竹子,石红卫满脸骄傲。“竹子三年一长,只要这个产业在这里一直发展下去,财富就不会枯竭,贫困将永远成为过去式。”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