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邵阳新闻网7月2日讯(记者 何杰锋 通讯员 邝薇)7月2日,在邵阳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文化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张映梅介绍我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时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在推出文艺精品力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
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推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创作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其中,山歌剧《相亲亭》、摄影作品《大地》《山花》分别获国家级和国际奖励。祁剧《李三娘》《王化买父》和花鼓戏《儿大女大》分别被拍摄成戏曲电影供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肖仁福、隆振彪、马笑泉等作家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学奖,陈白一、黄铁山、李自健等画家的作品影响深远,龙开胜、周剑初、李逸峰等书法家的作品备受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花鼓戏《草根村官》、歌曲《花瑶情歌》《向着太阳唱山歌》《土家摔碗酒》《主心骨》《黄桑姑娘》《信仰》入选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祁剧《梦蝶》《目连救母》、花鼓戏《山乡工匠》《磨豆腐》《边桃边李》等先后入选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扶持项目。花鼓戏《留守媳妇》《山乡工匠》祁剧《火种》获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创剧目奖。《乡村书》《网疫》《老夫子》等文学作品分获国家级、省级荣誉,舞蹈《梨园新韵》《文明之花满人间》分别斩获全省金奖和全省特等奖。国家一级演员肖笑波获中国戏剧“梅花奖”,龙福云、龙鼎中父子的摄影作品在全国和国际权威赛事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
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质升级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升级。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体育馆全部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隆回县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4个,文化馆13个,大型体育场馆17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美术馆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02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8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全部建成。
惠民文化服务升级。全市17台流动舞台车、7台演出通程车和8台流动图书服务车每年开展流动服务300余次,各级文化馆每年开展各类流动服务活动近100余场次。累计建成县级农村广播“村村响”平台12个、乡镇平台192个、村级广播室3836个,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103640户。建成24小时图书馆15个,全智能化的图书设备已基本实现“全民阅读”不打烊。
文体活动品牌升级。城步六月六山歌节、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洞口乌饭节、隆回瑶族讨僚皈、新宁“潇湘100”国际越野赛、崀山脐橙节、邵阳县金江湖环湖自行车联赛等已成为全国全省知名文体活动品牌,城步“六月六山歌节”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书香邵阳·全民阅读”“周末剧场”“百姓春晚”“宝庆群艺汇”“全民健身挑战日”“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常态化,每年惠及群众50万余人次。成功承办了近年来邵阳市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全国性单项体育赛事--“崀山杯”2020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模拟赛,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苟仲文亲临邵阳观赛、颁奖,我市赛事组织工作在202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被公开表扬。
文化服务队伍升级。通过“三区人才”培养计划等途径,选派各类文体专业人才到国家、省级培训中心学习,再通过选派人员把专业技能带入基层,实现授人以渔的培养效果。鼓励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发展壮大基层文艺队伍。基本形成了纵向有专业文体干部和社区文体骨干作支撑,横向有各专业团体人才为辅助的文化人才队伍体系,全市2000多支业余文体团队,近10万名群众文体骨干活跃在最基层,服务在一线。
绥宁上堡古国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绥宁县侗族村寨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高标准推进文博项目建设,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成功开园,邵阳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培育社会力量加强文物保护,率先在全省成立文物保护协会。加大国家级文化项目申报,岩鹰拳、龙山药王医药文化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城步丹口苗文石刻群、洞口湘西雪峰山抗战旧址、洞口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十四军官总队旧址荣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五以来,我市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目前,我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165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8项,市级代表项目11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7人。全市范围内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8个、中国传统村落51处。
文化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邵阳市文体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等文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目前,我市在120个现有文化产业行业分类中占据95个,覆盖率达到79.17%,文化产业结构门类逐步齐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新登记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和新增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2016-2019年,新增省级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1家(北塔区),省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宝庆号),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由148家增长至223家,实现营业收入由150.17亿元增至195.07亿元,吸纳就业人数从18613人增至20504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4.66%增至5.42%,全市人均文体娱乐服务支出及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增大,从业人员队伍稳步提升,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成分多样化的格局。
文化市场繁荣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文旅市场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服务,市场更有活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深入推进,文旅广体行业群众办事更便捷。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不断深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鼓励文化、旅游、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创新内容、经营机制、消费模式,逐步实现文化、旅游、体育服务高端化、商业品牌化,有效释放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潜力。
二是严抓整治,秩序更加规范。以建设平安文化旅游市场为目标,以全面清查为常态,以专项整治为抓手,以案件查办为中心,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总体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