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防控疫情——邵阳在行动

讲述丨谢湘平:隔离病房里,我们与患者一起战斗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 2020-03-06 21:55

我叫谢湘平,45岁,在邵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工作了20余年,无论是曾经的禽流感、“非典”肆虐,还是H1N1甲流防控时期,我都在一线。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身为科主任,同时也是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小组专家之一的我,又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一起站到抗疫的最前沿。

属于我们的战斗,早就已经打响

在我的心目中,感染科不仅是一个治疗传染病的学科,也是一家医院自上而下防控传染性疾病的重点部门,帮助整个医院、临床科室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同时也要保障医务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下救治患者。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属于我们的战斗其实在出现疑似病例之前就已经打响。

可能是出于一名感染科医师的直觉,在疫情早期,当新冠肺炎还被称为“不明原因肺炎”时,我就敏锐地洞察到这个肺炎的不同寻常之处,未雨绸缪开始着手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1月17日,我们医院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我与其他专家一道反复研究梳理了发热门诊的就诊检查流程、完善预检分诊流程、建议增设发热门诊诊室。由于很多医护人员没接触过这个等级的传染病,也没有相应级别的防护经验,便向医院申请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新冠肺炎防治的专项培训。

新冠肺炎疫情比预想来得更早。1月21日晚上10点多钟,我在家里正准备休息,值班医生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发热门诊收到一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我在电话里让他先把患者收治住院。同时报告医院医务部,组织医院急诊、重症、呼吸等重点科室的专家组成员来院会诊。跟家人匆匆说了句“医院会诊”,我就赶往医院。这一别,和家人再见已经是30多天以后。

到了科室,和其他专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商讨,我们初步诊断该患者为新冠肺炎,根据国家诊疗指南制定诊疗措施,并报告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当会诊结束的时候,已是凌晨了。当站在医生办公室看着外面寒风凛冽,我深刻地感觉到,新冠肺炎真的离我们很近了。

随后,该患者经过诊断,症状完全符合国家新冠肺炎指南里的疑似病例标准,但核酸检测为阴性。尽管如此,我还是对全科室的医护人员不断强调,新冠肺炎已经来到身边,大家不要轻敌,要做好随时迎战的准备。

这是考验,没什么能让我们放弃

但是,就算是我们准备充分,第二天也被直线上升的疑似患者数量惊住了。当天医院发热门诊排查的疑似患者达80个,1月26日更是增到187个。同时,一些收治的患者也陆续被确诊。

我们1月23日收治入院的谢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该名患者来院的时候只有轻微发热、咳嗽,气促、咽痛等症状。虽然该患者情况并不严重,我们丝毫不敢松懈,第一时间给她采样、送检。在会诊的时候,我和其他三名专家觉得她的症状非常符合新冠肺炎的症状,所以核酸检测还没有出结果时,我们已经严格按照诊疗要求开展治疗。

1月24日(大年三十)晚上,躺在隔离病房病床上的谢某情绪有点波动。想想也是,本应该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她却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里面对这种未知病毒。于是,我让主管医师好好开解她,要她不要害怕,我们感染科这么多人都跟她在一起,陪着她,要她相信我们,我们肯定会治好她的病的。随后,我回到医生办公室,反复看她的CT片,研究她的症状,不知不觉中除夕夜就这么过去了。

所幸,谢某病情一直比较平稳,也很配合我们医治,恢复情况较好,成为了全市首例治愈出院的患者。2月1日出院那天,天气温度很低,平时沉默寡言的她对我们说,谢谢我们给了她第二次生命,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感动。

送完谢某,我刚回到办公室和主治医生讨论住院病人的情况,就接到市卫健委电话,新邵县人民医院收到一名60岁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复杂,让专家组立即去会诊。怕耽误时间,我只能匆匆跟值班医师交代之后,就自己开着车,飞速赶到新邵县人民医院,当我看到患者的CT片时,我就知道这是一例典型的新冠肺炎患者,并且是一名有重症倾向患者。就在当天晚上9点,该名患者呼吸越来越急促,病情在持续加重。我吩咐医护人员立即做好抢救准备,等晚上10点该名患者转到我们医院就直接送入隔离病房,医生护士有条不紊地进行诊治一直到凌晨,我站在半隔离区的玻璃窗前默默地为他们加油。

那段时间,对内,我要负责医院里确诊病例的救治;对外,我还要与其他专家一同负责全市范围内的会诊、排查工作。自从1月27日,市防控指挥部将我们12名专家的联系方式向社会进行公布的第一时间,马上电话就有人打了进来,除了单位里打电话通知会诊、落实治疗方案之外,还有一些是市民们的咨询电话,问得最多的是新冠肺炎有什么症状、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如何保护自己等,甚至还有人告诉我,哪里发现疑似发热的病人,要我们去看看。

电话贴在脸上滚烫滚烫,我感觉它快要被打爆,还可以看到不断有电话打入、占线又挂断,最多的一天接了200多个电话。那几天,我感觉已经把一年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医院、县里两头跑,又急又上火,嗓子疼得要命,哑到快说不出话,过了几个礼拜才慢慢有所好转。其实,我能理解市民们面对未知传染病的那种恐慌,所以不管是不是跟自己专业相关的,我都会耐心跟他们解释,告诉他们新冠肺炎有哪些症状,要如何更好地预防它。

其实不仅是通电话,手机里还陆续加了40多个微信群,每天海量信息铺天盖地涌来,让我感觉有点喘不过气。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到医院交完班后,9点就开始会诊,这么多天来光CT片就看了将近500张。有时候我还要到指挥部汇报工作情况,或赶到县级定点医院指导开展救治工作,每天休息时基本上都是将近凌晨1点多了。每天精神高度集中,连轴转15、16个小时,说不累肯定是骗人的,但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全体医护人员来说不仅是一次磨炼,同时也是一次考验,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放弃。

该上的时候,我们义不容辞

随着“四集中”之后,全市所有确诊病人开始陆续集中到我们医院,医院派遣ICU医护人员进驻我们科室重症区域,随时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重症介入,大家互相协作、共同面对,我们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83名,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22名,普通型患者61名,危重症患者的人数为全部患者的27%。

对重症患者病情进行干预,同时要控制住普通型病人病情,不让他们迈入危重症的关口,是我们必须打赢的战斗。我看着科室的医护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马不停蹄从这个病床奔赴下一个病床,像一只拉满弓发射出去的箭一样,义无反顾,充满力量,心中无疑是感动的。医生们查看病情、咽拭子核酸检测、照CT、开药;护士们每天24小时陪护、打针、喂药、擦澡,忙得吃饭的时间也没有。但是对主持科室工作的我来说,不能显露出自己的情绪,当他们已经忙到飞起的时候,我必须沉静下来,做他们的强心剂和定心丸。

深夜是我们感染科最忙碌的时候,由于核酸检测结果要到晚上或是凌晨才能出来,我们不仅要及时查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还要对新病人进行处置。高强度的工作,让医务人员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之中,体力消耗极大,对医务人员来说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挑战。所以,我们的医务人员不仅要安抚患者的焦虑和恐慌心理,给病人信心,还会在团队内相互鼓励、消除疑虑。

我们天天和患者在一起,与他们像朋友一样。护士袁艳芳照顾八十岁、从重症区转入普通病房的杨爷爷,与其他护士一道二十四小时全程特护,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为了抚慰他想家的情绪,护士们拿了块小黑板与听力有障碍的他通话,鼓励他早点养好身体与家人团聚。还有主治医生龙则灵,离开刚刚生产完的娇妻还有幼儿,第一批与新冠疫情进行战斗,他恰巧跟患者王奶奶同一天生日,为了给王奶奶打气,特意到病房和她一起过生日.......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我值得骄傲的战友。

时间过去40多天了,每一天我们感染科的医护人员都没有缺席,脸颊上的勒痕是我们战疫的标志,汗湿的防护服是我们奋斗的印记,我们始终坚定:该我们上的时候一定义不容辞。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