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傍晚,邵阳城区资江二桥下的水面还泛着夕阳余晖。刚完成巡逻任务的邵阳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水上救援协会)的志愿者正准备返航,突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传来:“救命啊!游不动了!”
志愿者立即调转船头。只见200米开外的急流中,一位身着黑色泳衣的女性正在拼命挣扎,手臂无力拍打着水面,身体随着湍急的水流上下沉浮。
“快!准备救援!”当日巡河队长一声令下,巡河艇如离弦之箭,劈开水面冲向遇险者。
几分钟后,精疲力竭的女泳友被救上巡河艇。此时,她嘴唇发白,双手止不住颤抖。“谢谢……真的太谢谢了……”她哽咽着掏出手机想要留下志愿者的联系方式,却被志愿者婉言谢绝:“我们巡河就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样的救援瞬间,在邵阳城区资江两岸已经重复多次。7年来,当身着红色救援服的志愿者一次次划破急流,那些命悬一线的至暗时刻,总被这束来自民间的光,照得透亮。
微光成炬:从一场遗憾到百人守护的生命接力
资江穿城而过,这条养育了两岸儿女的母亲河,水下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凶险。
尤其在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资江便成了市民眼中天然的消暑地,野泳者络绎不绝。同时,这里也成了溺水事故的高发区,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总在猝不及防间撕裂无数家庭的幸福。
因此,水上救援在资江上的意义格外重大且紧迫,是城市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2015年夏天,现任水上救援协会会长曾庆雄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一次开车载客路过资江时,发现江边围着很多人。他下车一看,原来是两名十几岁的少年下河游泳,结果双双溺水身亡。目睹这样的悲剧,水性极佳的曾庆雄非常惋惜:“我要是早来20分钟就好了,也许还能下水救一救。”
因为这件事,曾庆雄想组建一支专门的水上救援队伍,避免类似悲剧发生。于是,他联系诸多冬泳同志,着手组建水上救援队。
但想组建一个合法协会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50人注册、固定办公场所、挂靠单位等基本条件。当曾庆雄正为这一愿望跑断腿时,生活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失业、改行、重新起步,他整日忙于生存,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顾及心中梦想。
直到2017年,事业有些起色的他在邵阳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终于出现圆梦转机。2018年元旦,“邵阳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志愿者协会”经民政部门审批,正式挂牌。
此后,协会成员们每年在6月底至9月中旬期间,轮流利用休息时间,尤其是双休日,头顶烈日开展巡河和打捞垃圾活动。如今,协会已经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187人。
翻开协会187人的花名册,如同清晰展现一张资江守护之网——
目前从事房屋中介的协会会长曾庆雄在艰辛创业的同时,救援服已经是他的“第二职业装”;副会长李秀华做保险经纪人时总说“守护家庭”,加入协会后,“守护生命”四个字,成了她的新信仰;秘书长陈自石在公路养护部门工作了几十年,现在最熟的“路”是邵阳城区资江各段的暗流与险滩……
脱下救援服,他们是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是市井烟火里最普通的“你我他”;穿上红色救援服,他们便成了“生命托举者”。“我们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曾庆雄说。
生命之光:从水上救援到织密 “生命防护网”
7月的资江,见证了太多生命的守护。
7月23日,九江码头河段,协会成员张胜容听见呼救便跃入急流。当她将卡在两艘船舶之间的泳友拖上岸时,才发现自己腿上的血正顺着水流染红江面;
7月21日,西湖桥下,协会成员陈水平跪在滑溜的石板上,为头部重创的泳友一连做了6组心肺复苏,虽然最终没能留住生命,但掌心的温度仍焐热了逝者的最后时刻;
7月18日,雪峰桥下,协会成员罗小琴一伸手,把两个挣扎的身影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巡河记录上,记录着太多这样的瞬间:有人顶着烈日,喉咙沙哑仍一遍遍举着喇叭呼喊,只为劝离冒险戏水的泳友;更有人将“守护”刻进本能,即便是傍晚散步时分,目光也习惯性掠过水面,时刻准备救援……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上救援协会与时俱进,救援范围已经从单纯的水上救援,拓展到应急保障、尊老爱幼、文明交通、爱心传递、急救宣传、护河巡河、环境保护等范围。
2023年初,协会成员梁小红参加了协会组织的救护员培训。两个月后,其母亲在家突发心肌梗塞,他立马拨打120电话,然后迅速对母亲进行胸外按压。在第三组按压的时候,母亲有了反应,给医院进一步抢救争取了时间和条件。“要不是在协会学习了急救知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可能真的束手无策,留下终身遗憾。”梁小红说。
梁小红的故事,是协会“急救知识反哺社会”的缩影。7年间,这些守护,逐渐生长出一张覆盖资江两岸的“生命网”:他们走进社区教老人用AED,蹲在操场给孩子演“海姆立克小剧场”,在乡村给留守儿童演示三角巾包扎;他们不仅救落水者,还救突发心梗的老人、被异物卡喉的孩子、遭遇意外的孕妇。
数字无声,却刻下坚守的印记。7年来,水上救援协会共开展义务巡河815次,水上急救40余次,救援溺水者70多人,水上拾捡垃圾2520人次,爱心送考886 趟3260人次,在大中小学校和户外广场等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800余课时,服务56万余人。
星光守望:从孤军坚守到全社会共筑安全屏障
7年,2500多个日夜的坚守,绝非坦途。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穿越风雨、抵御疲惫,甚至直面危险?
陈自石每天结束工作,常常连气都来不及喘匀,就匆匆换上救援服奔向资江巡河。家中,重病的母亲需要他在床前尽孝,家人也曾对他这份“额外”的、充满风险的付出,流露过不解和担忧。
“想过放弃吗?想过。”陈自石坦言,“每次一想到水里挣扎的手,想到可能就差那几分钟一条命就没了……坚持的念头就压倒了所有。生命无价!” 这句沉甸甸的话,胜过千言万语,成了他,也成了所有队员心底最重的锚。
更动人的,是这份精神的悄然传递与延续。
为了兼顾家庭和救援,陈自石常常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巡河。“跟着巡河久了,孩子们都学会了不少急救知识。”他语气里带着父亲的骄傲。
曾庆雄的女儿曾缘园是协会里年纪最小的成员,今年15岁。每个周六周日,总能看到她跟着爸爸一起“出摊”,开展“地摊式”急救课堂。
“每次出门,爸爸拎着装着各种急救用品的大包,我就负责拿轻便些的小包,跟着他走。”曾缘园说,“我学会了不少急救知识,以前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内容,现在都能可以上手实操了。”
“我完全是被我爱人‘拉下水’的!”协会成员李敏笑着说。作为一家母婴店的店主,起初她对丈夫刘伯星加入协会、常常不着家很不理解,甚至觉得他有点“不务正业”。
一次意外,彻底扭转了她的想法。“那天,一位妈妈抱着孩子冲进店里,孩子被梅子卡住了喉咙,情况危急。那位妈妈只会慌乱地拍背,梅子怎么也出不来。我在电视上看过急救方法,但从来没试过,心里直打鼓。眼看孩子脸都紫了,我一咬牙就上了……没想到,真把孩子救了回来!”刘敏回忆道,“那次经历像一道光,让我瞬间明白了丈夫为什么执着于水上救援。后来,我也慢慢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夫妻并肩,父女同行,守护生命的使命在亲情的纽带里静静流淌。年轻的志愿者接过前辈手中的救生圈,也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承诺。这支队伍,不仅一次次从水中夺回生命,更在无声处播撒着珍爱生命、守望相助的种子,温暖着整座城市。
前行的路,并非孤帆。7月底,深圳慈善基金会捐赠的冲锋舟,为这支民间队伍增添了强劲的救援力量。
视线转向岸边,邵阳市河道管理处不仅提供了办公场所和冲锋舟,还定期与协会联手排查水域隐患;市红十字会的专业培训,持续提升着志愿者们的救援技能,同时还为协会购买设备,壮大救援力量;越来越多的市民,也通过捐赠物资、参与培训等方式,加入“生命守护”的行列。
“以前巡河靠‘两条腿、一艘船’,现在有了冲锋舟,有了AED设备,我们的救援更专业了。”曾庆雄感慨道,“民间救援从来不是‘孤勇者’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全社会一起搭把手的共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