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南生,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4团4连2排排长。1932年3月16日出生于新邵县雀塘镇夏家村。1949年秋,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粤桂边战役和海南岛战役。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首批入朝作战,曾荣获“二级英雄”称号。1952年10月在攻占松隅里高地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0岁。
牺牲后,他被追认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志愿军党委将他生前所在的排命名为“曾南生排”。
“只要还有一个人在,也一定守住阵地!”
1951年3月17日,曾南生所在的四连在洪川江吾野坪北山阻击敌军“精锐”陆战第一师一个团的进攻。敌人在16架飞机、25辆坦克、30门大炮的掩护下,以超过数倍的兵力向阵地猛攻,曾南生与战友们顽强抗敌,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撤离。七班战士曾南生、李克先和副班长于廷起三人接受了掩护部队撤离的任务。指导员看着曾南生那张童稚的脸,不无怜惜的说:“小伙子有志气,好好干吧!记着要用脑子、用技巧消灭敌人。”曾南生激动地应答:“放心吧,指导员,我绝不会给祖国丢脸!”
就在部队开始撤离时,前沿阵地上的3个小山头已被敌人占领了。他们三人迅即分三路潜上山头,发起突然猛攻,一举夺回了3个山头,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可不幸的是,于廷起的胳膊被打断了,曾南生紧拉着他的手,强劝他下火线,并且坚定地说:“副班长,你放心走吧,只要还有一个人在,也一定守住阵地!”
“我一定背你回队,就是死也要死在一块!”
随着战斗的进行,阵地上只剩下曾南生和李克先。他二人决定采取“麻雀战法”,一会到东,一会到西,以迷惑敌人。阵地后方的敌军以为是遭到了大部队,便集中炮火,一个接一个地打在山头上。
直到下午4时,敌军也未能前进一步。寒冬的北风吹在脸上象刀割一样疼痛,干粮和白雪也早已被炸飞了,曾南生象钢钉一样坚守阵地,誓与阵地共存亡。就在打退敌人最后一次进攻时,李克先腿受重伤,曾南生誓死背着战友撤离。李克先几次挣扎要求放下,曾南生坚决地说:“我一定背你回队,就是死也要死在一块!”因拗不过他,李克先要他去联系担架,就在曾南生跑去寻找连队和担架时,李克先和追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埋骨何须桑梓地,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吾野坪北山战斗中,曾南生连续战斗达5个小时之久,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战后,师党委给曾南生荣立特等功,军党委命名他为“二级青年战斗英雄”。1951年初夏,他被选为中南军区邀请的归国代表,回到祖国向人民汇报。10月,志愿军政治部给他荣记一等功,并命名他为“二级英雄”光荣称号。
1952年10月在攻占松隅里高地的战斗中,曾南生所在排攻占了一处阵地。黎明时分,在抢筑工事时,敌人一发炮弹打来,7名战士负伤,曾南生不幸牺牲,年仅20岁。
坐落于沈阳的曾南生之墓
(中共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红色邵阳”专栏 罗志元 李海园供稿)
(如转载或使用本文,需作者及其单位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