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落实"双减"政策 做实“立德树人”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张飞跃 2021-11-24 20:53

"双减"政策:一是减少校内作业,二是减少校外补课。“双减”政策,出自党中央、国务院的“两办”,系国之大事。其规格之高、影响之大,自1977年落实高考制度以来,极为罕见。这一政策的推行,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一、以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追溯“双减”的人文要义

5000年农耕文明,华夏祖先朴素的顺应育人育物并无二致的自然规律,育物遵循的是二十四节气,育人遵循的是成人为要。

成长的年龄,需能盛下所学的智慧。“人生八岁,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即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和规范。“人生十岁,名曰幼,时始可学”,称幼学之年。十五岁步入大学之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终其一生“耕有余闲且读书”,世世代代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滔滔前行。

二、以“双减”政策根治教育“短视”痼疾,回归教育本位

“高考多一分,干掉一千人”“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给学生“打鸡血”的雷人标语屡见不鲜。

然教育太过功利,必受其害。过多的作业,让孩子们欲哭无泪,欲罢不能。睡眠严重不足,以致身心疲惫。好不容易盼来双休日,但一项接一项的课外培训,使孩子比上课还累。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就成了学习机器。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和老师都减少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

教育的用力点在枝和叶,不求根系深扎于泥土,看似枝繁叶茂,实则生命力脆弱。童真童趣似乎成为奢望,幸福童年不敢奢求:心理阴暗者有之,性格暴戾者有之,情感冷漠者有之。

“双减”政策的提出、推行,可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三、以“四有”教师为标准,促成减量增质的“双减”效应

习总书记提出,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并托起学生的理想信念。

人不立志,百事不成,唯有如此,方能摆正育人和教书的关系。

110年前,14岁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振聋发聩,成就了一代伟人,也至今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不断立志成才。这也充分说明了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非凡魔力。有理想信念的教师,能够坚守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有”教师之标准,还包括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要求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要求教师在业务上不断钻研,精益求精。以高效课堂助推“双减”政策,同时精心设计有效作业,作业数量减少,质量要提高。作业的内容不限于书面作业,还应考虑动手能力,如手工制作,勤做家务等。作业的形式也可以是推荐课外阅读,引导课后自学等。

四,以国际胸怀提高政治站位,落实落细“双减”政策

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网络查询,方便快捷、应有尽有。教育工作者,应顺应知识传播发展趋势,迅速由单纯的“知识搬运工”向技能训练、创新意识培养专家等方面转型,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所学知识也必须不断更新、迭代。“双减”政策的推行,也许为改变我们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培养大师的教育春天已悄然来临。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以实力为前提的,决胜因素最终在于人才。

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曾降维打击停滞在农业文明的我们,好在倍受欺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然而,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不加速进化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未来假如迫不得已又要以战争捍卫和平,现在的学生可能就是未来保家卫国的军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斗争意志非常重要。

令人焦虑的是:中小学生眼镜配戴比率过高、在校运动时间不足等问题突出,折射出轻体育重智育、以影响身心发展为代价换成绩等舍本逐末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期待“双减”政策的推行,能够扫清这些阻碍教育正常发展的“绊脚石”。

“双减”政策的顶层设计,为教育改革支起了梁柱、竖起了框架。在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有待全体教育工作者加倍努力和倾情付出。以此为契机,立德树人,可谓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 作者:邵阳市双清区铁砂岭小学 张飞跃)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