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育心护航成长
——大祥区第一中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实践纪实
邵阳市大祥区第一中学位于大祥区马蹄路20号,2005年由原来的西区一中、二纺机子弟学校初中部、湘印机子弟学校初中部三所初级中学合并而成。目前,该校有6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3728人。近年来,学校打破传统观念,转换机制,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走改革活校之路,以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学校党总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注每一颗成长的心灵,让每个生命都阳光灿烂”的德育+心育工作思想,并带领全校教师开展了思想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实践工作。
立德育心,理念融合
办学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理念来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才能办好学、育好人。为了改善过去德育工作存在的弊端,激活学校育人生态,学校首先就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强调育德和育心都要做到全员参与、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覆盖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起更加开放的教育场域,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爱,帮助每一个学生将心灵“打开”,可以自由呼吸、真诚交流、向阳生长,展现出生命的气象万千,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指引正确方向。
全员参与,管理融合
学校的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有1名。面对3728名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要求1位心理教师出色地完成学校所有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但大祥一中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毛力强担任组长,建立健全了包括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导室、政教室、团委、心理中心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在内的组织机构,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紧密合作的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与原有学校德育网络“并轨”实施,融合管理。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初级心理辅导员即各班班主任就可以解决;较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则由专兼职心理教师来解决;经过科学筛查,疑似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将由心理中心转介至专业医院心理门诊。
五育并举,课程融合
开展心育和德育的课程融合,能有效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让育人活动丰富多彩。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全体教师心育意识,引导老师们立足本学科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元素,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助推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鼓励各学科“跨界”合作,将课堂拓展到更大舞台,在诗歌朗诵会、班级合唱展演、手抄报比赛、体育节、劳动实践、法院沉浸式体验等精彩活动中感受文艺与劳动之美、团结与合作之力、拼搏与奋斗之魂,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学校还对传统的主题班会课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班级师生从学生心理成长实际需求自主选定主题,参照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开展活动体验型班会,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增加了感悟分享、价值澄清等环节,使德育工作呈现浓浓的“心理味儿”,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心育润心田,阳光满校园。”在新时代教育的背景下,大祥区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毛力强表示,将会更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把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即通过用“心”育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注重培育核心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德育与心育相结合,为学生心灵撑起一片湛蓝色的天空。
(作者: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