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网7月21日讯(通讯员 胡琪 卢琳 刘莎莎)7月5日至14日,邵阳学院文学院“崀山红韵,青锋助新”乡村振兴促进团赴邵阳市新宁县开展为期十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秉持“党建引领、产业赋能、红文化传承”的宗旨,深入老渡村、中房村、黄金瑶族乡三合村、大龙村等村镇,通过实地调研、电商助农、红文化探寻等多元实践,用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
党建引领聚合力
在老渡村,促进团成员实地探访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恒发果业,了解到该公司有23名党员种植大户带动村民发展脐橙达3000余亩,从修剪、植保到购销的全链条服务,让“岩缝里长出的脐橙”成为致富果。促进团成员在中房村岩橙基地实地调研,党员干部牵头破解丹霞地貌种植难题,与老渡村形成“技术共享+产销联动”的模式,生动诠释了“村村联动促振兴”的实践逻辑。
促进团成员还在新宁其他乡村见到了党建力量:以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杨焕梅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发展“梅花鹿养殖+旅游”产业链,攻克养殖技术瓶颈;以大龙村党委副书记肖宗坚为代表的党员干部推动“猕猴桃种植+蜜蜂授粉”生态有机循环,23户养蜂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从脐橙园到鹿场,党员始终站在产业最前线。”团队指导老师唐志强说,这正是新宁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
科技赋能拓新路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刚从地里摘的辣椒,尤其是这红辣椒做成剁椒非常好吃,今晚9块8带走3斤!”促进团成员新闻专业学子李诗仪、刘立芳联动村干部在中房村菜园里夜间直播,他们配合默契,近3小时直播突破千单,让当地辣椒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大山。
促进团成员与村干部正在助农直播
在黄金牧场,团队成员用无人机航拍制作微视频,高空镜头下的风车群与牛群构成生态画卷;针对大龙村蜂蜜、三合村鹿茸等产品销路问题,团队成员根据专业所学还提出“短视频宣传+电商团队组建”方案,提供他们了解的直播话术与运营技巧。
文化传承守根脉
促进团成员深知实践不应止于产业,更要有文化的温度。在舜皇山老山界,成员们重走红军长征路:踩着湘桂古道的青石板,抚摸“红军路”石刻,听当地人讲述红军翻越越城岭的故事。“青苔覆盖的石板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红军的脚步声。”成员卢琳说,大家将红色故事与调研资料整理好,计划带回校园分享,向更多人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促进团成员走在湘桂古道上
成员们与野茶香邂逅,还采访了“宝庆工匠”唐守祥,学会如何揉捻茶叶,初步掌握从摊晒到发酵的八道古法,让他们读懂“一杯好茶需经百道功”的匠心。团队还用镜头记录“帝子灵芽”制作技艺,让千年茶文化通过新媒体焕发新生。
民生服务暖民心
在中房村,促进团成员完成调研后投身于当地民生服务,经过简单培训,他们掌握了如何帮助村民完善医保信息。他们有的设立临时服务点,有的跟随村主任到偏远的村民家中走访,为数百名村民完善医保健康卡信息,帮独居老人操作手机认证,让“数据多跑路,老人少跑腿”。“村中大部分老人甚至没有智能手机,如果没有你们年轻人的帮助,这些工作开展将会更有挑战。”村主任邓定凤表示道。
促进团成员帮助村民完善医保信息
在黄金瑶族乡,助学政策宣传同样暖心。促进团成员采用“入户细讲”方式,在村民家中、田间地头耐心细致地为村民们讲解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核心政策的具体内容、适用对象及完整申请流程。“原来娃娃读书的钱,国家有这样多法子帮衬啊!”一位家长在听完讲解后恍然大悟,眼里满是笑意。
十天“三下乡”实践,从脐橙园里的党建故事到鹿场中的生态智慧,从直播间里的助农直播到古道上的红色追寻,邵阳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服务民生。“我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团队负责人表示,成员们接下来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实践报告,持续助力新宁产业升级与红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