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线·见闻

新春走基层|新邵小河村:绿水青山幸福年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何杰锋陈拓 2021-02-15 09:54

航拍小河村

邵阳新闻网2月15日讯(记者 何杰锋 通讯员 陈拓)初春时节,新邵县金龙山上雾气弥漫。山下小河村村头黄桃基地内树上花苞静静地成长等待开放,木耳基地里的高山木耳正在等着村民采收。村内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红灯笼、贴着红对联,到处洋溢着新春佳节欢乐的氛围。

小河村位于新邵县坪上镇金龙山下,山高坡陡,距离坪上镇大约有12公里,海拔落差超过400米,一条出山通道,如同挂在悬崖上,路窄弯急,十分险峻,村民以前出山只能步行,到镇上往返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因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严重落后,该村曾被称为新邵县“小西藏”,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24人,贫困率高达30.7%。而如今,小河村已经成为附近著名的富裕村。

精准扶贫以前,大家都称小河村的村民“山猴子”。“我们山上的人,没得吃,又瘦又穷,就被山下的人称为‘山猴子’。”回想起贫穷的往事,小河村老支书刘泽荣面露难堪,他补充道,“山猴子”是当地一种讥笑他人的称呼。

小河村木耳基地

“小河很美,但小河很穷。”1995年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刘应明告诉记者,“那时候除了种些药材,就是出去打工,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山下人都嘲笑小河人是‘山猴子’。”

全村人口过千,但是水田只有一百来亩,根本不足以养活人。“小时候只记得山上的树都被砍了,山地被开垦出来种玉米和红薯。”刘应明说。

“以前就盼着,小河村也能够通公路、通电,家里的土砖房能变成红砖房,可以有电视看,大家都能娶上老婆,不要打光棍。”刘应明说。

“做梦都没想到,我们现在生活这么好,不仅腰包鼓了,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楼房,有了稳定的收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说起近些年村里的变化,刘应明有说不完的话。


小河村村民分红

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帮扶工作队的帮扶。2018年3月,该公司工作队一行三人在队长谢历冰的带领下来到这里。面对村民的困境,工作队采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基础建设,发展产业和集体经济,培育致富带头人”等多种帮扶模式并行,带领村民走上了小康路。

2020年,小河村集体所有的合作社累计分红近16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连续两年全村医保由合作社出资负担。

一年四季,小河村农光互补扶贫车间从来没有停止过。春采茶,秋木耳。制茶是每年4月、5月、7月、8月,而黑木耳9月下种,来年2月长成。木耳加工完,茶叶就紧跟着上,生产及加工周期完美错开。这让小河村村民全年有事做,全年有钱赚。今年,村中黄桃基地的果树已经可以挂果,即将迎来第一年丰收。

村民刘颂华(右一)与工作队长谢历冰一起直播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通过采茶、养鸡、养猪和扶贫兜底保障,去年家里收入超过了3万元。”77岁的村民谢雪梅,儿子患病、儿媳残疾,两个孙子还在读书,“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可能要带着一家人出去讨米了,我们生活在好时代,只要肯努力干,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在小河村,跟谢雪梅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村民周秀英在村里开了家农家乐,仅去年一年就收入8万余元。刘颂华通过抖音等平台直播销售自家的蜂蜜,养蜂数量从最初的25箱增加至85箱,他也成为了村里的“网红”,村里蜂蜜等土特产销量一路上涨,销路越来越广,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航拍小河村

记者手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河村山多地少,村子里找不到几块平地。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大家称小河村为新邵“小西藏”。

自工作队来了以后,他们将扶贫扶志相结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振村民精气神,村民思想越来越解放,干劲越来越足,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幸福。

腰包鼓了,精气神足了,生活质量也更高了。在小河村行走,除了户户都通水泥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环境,更是令人欣喜。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小河村正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道路。它不再是新邵人眼里的“小西藏”,不再是那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小山村,它变成大家心中的旅游胜地,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戏雪,来小河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