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者专栏

南山风景独好——探寻国家公园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何杰锋 2025-03-26 17:12

初春时节,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南山片区八十里大南山绿草如茵,微风拂过花草摇曳生姿;重峦叠嶂,曲流蜿蜒,黄桑山区,白鹇、麂鹿等在林间自由穿行;茫茫林海,山脉纵横,舜皇山片区资源冷杉、大黄花虾脊兰等茁壮成长;奇峰林立,形态各异,崀山片区朱鹮等鸣叫声在山间回荡……生机勃勃,尽显自然与生态之美。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是我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是《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确定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

多年来,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举世称奇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推进人地和谐,探寻一条国家公园绿色发展的道路。

朱鹮。(拍摄:贺君)

共护青绿

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崀山片区智慧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国家公园候选区内各片区的水文、大气状况,以及巡山管护人员的在线动态,对公园的资源保护、应急管理、环境容量预警等进行动态监管。

“智慧管理平台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公园‘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管理,提升了生态保护能力。”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崀山片区贺君介绍。在崀山海拔800米的朱鹮野化训练区,红外相机24小时记录着朱鹮筑巢的每一个细节,无人机定期巡查“鹮田”。

科技赋能,使得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吸引了不少观鸟爱好者、生物研究者前来观察记录。

“这只是朱鹮,这只是白鹭,这只叫……”在新宁县崀山景区石田村,来自广东的75岁游客黄生向朋友展示了他拍到的鸟儿。黄生是一位观鸟爱好者,这是他第五次来到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崀山片区观鸟、拍鸟。

“从2020年第一次来过,我一直念念不忘这里的绿水青山和各种各样的鸟儿、昆虫。每年春天都会来崀山,这里有很多城市看不到的鸟类,让人欢喜。”黄生说。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作“东方宝石”“吉祥之鸟”。以往朱鹮的栖息地主要位于我国北方,为了实现这一国宝鸟类在我国华中、华南地区的种群重建工作,自2022年9月开始,崀山分两批共引进朱鹮25只,已全部野化放归。

为方便朱鹮觅食,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崀山片区村庄实施“鹮田一分”项目,每亩水田留一分面积不种植水稻,并且设置多投食样方点,每天定时投放泥鳅等,改善朱鹮的生活环境。

今年,是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刘小兵与朱鹮相处的第四个年头,喂食、查看朱鹮生活状况,每天他忙得不亦乐乎。“今年开春以来,气温起伏较大,我们一直密切关注朱鹮的情况。”

每年2月至6月,是朱鹮的繁殖期。为确保朱鹮卵成功孵化和幼鸟健康成长,当地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24小时监测孵化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各项条件符合朱鹮孵化要求。同时,为待产和育雏的朱鹮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营养补充,保障它们的体能。

现在,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崀山片区放归的朱鹮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生态环境,不仅在当地安了家,还成功孵化出了两代幼鸟,正在孕育第三代。这里的朱鹮已成为全球纬度最低的可自我维持的朱鹮野外种群。

借绿生“金”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同时,推动发展生态旅游、生态茶业等产业,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让公园里的群众从生态效益中获益。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南山片区2万余亩峒茶,分布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各乡镇。

峒茶是第四纪冰川期的古老茶树品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植株高大,分株稀疏,为湖南省茶叶四大地方种群之一,目前发现的城步峒茶古树高达7.28米、围径110厘米,是湖南省最高大的古茶树之一。

当地峒茶历史渊源深厚,可以上溯到“三苗古国”时期,《城步乡土志》记载:城步“茶有八峒茶,略可采用”。城步苗侗先民历来有饮用油茶的习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的城步油茶,其主要原料就是峒茶、元茶鲜叶。全县有50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近万名群众从事相关工作。

峒茶对当地老百姓来说不仅是饮品,更是增收致富的“金叶子”。眼下正是峒茶生长的关键时期,在城步白云湖峒茶基地,青翠的峒茶嫩叶在微风吹拂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苗乡茶农们正在抢抓晴好天气清理杂草;湖南白云湖生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茶车间内,负责人肖敦旺与员工正清理制茶工具,等待新茶采摘。

肖敦旺表示,近年来明显感受到随着南山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推进,城步峒茶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销路越来越好。“如今,我们的茶叶根本就不愁卖。”肖敦旺认为,南山国家公园的生态品牌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多次开展城步峒茶古树资源专项调研,创新特许经营模式为茶产业注入新动能,精准赋能产业发展。随着南山国家公园生态价值的持续释放,“城步峒茶”品牌知名度不断“升级”。

与峒茶一起“升级”的,还有苗乡茶农的生活。“2018年,我挣了10万元,买了小轿车,家里也搬出了祖辈居住的小木屋,在村里盖起了小楼房,现在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茶农杨斌说。

随着发展,旅游业也抬起了头。农家乐、特产超市、制茶体验工坊一间间开起来了——苗乡茶农又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忙时采茶,闲时接待游客,现在在家挣的钱比出去打工还要多,还能陪伴家人。”汀坪乡蓬瀛村村民周忠良介绍,现在他在家门口开农家乐便能挣到不少钱。

(拍摄:阳远志)

绿富同兴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主要由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原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和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东安舜皇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绥宁黄桑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各保护地之间的连接区域整合而成,总面积1303.80平方公里。

在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成“金山银山”案例有很多,黄桑片区的铁杉林村就是其中之一。

铁杉林村因该村源头山有一片面积约5亩的长苞铁杉林得名,有铁杉37株,平均树高30米、胸径50厘米,最大一株高40米,胸径130厘米,树龄达500多年。因集中连片生长,且株数多、树龄高,在全国极为罕见,被誉为“铁杉王国”。

全村400余户,有农家乐40余家,年均收入10万以上。昔日的小山村,变成了风景秀美的生态景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成为文旅市场新的消费热点。

“现在证明,当初的路我没有走错。”铁杉林村民宿铁杉林苑负责人石冰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内心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在外工作多年的石冰在网上了解到邵阳正在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于是返乡建起了村里的首家民宿,成为该村第一批返乡创业办民宿的带头人 。一开始,民宿只有7间客房,如今客房达20余间,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

收入的增加,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铁杉林村除了长苞铁杉林,还有1200余株柿子树。2024年夏天,村民邓集山提出倡议,铁杉林村新增一条“村规民约”:即从2024年秋天开始,凡是铁杉林村境内的柿子树,一律不得采摘柿子,留在树梢供游客观赏和飞鸟啄食。这一倡议获得全体村民支持。

“我主张禁采柿子的核心考量在于,随着当地生态保育成效的显著提升,飞鸟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我们理应为这些动物主动预留更多食物资源。”邓集山说。

2024年秋天,铁杉林村上千株大大小小的柿子树挂满了火红的柿子。柿叶褪落后,火红的柿子成为该村一道新鲜而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柿子成熟后,这里也成为鸟类的天堂,特别是一种名叫领雀嘴鹎的美丽小鸟,总喜欢一边发出清脆悦耳哨音,一边在枝头跳来跳去啄食柿子。“偶尔,也会有红腹锦鸡和白鹇等珍稀鸟类飞上树梢品尝柿子。”邓集山说。

南山国家公园建设既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创造多元就业机会,使本土居民共享保护发展红利;又构筑起沉浸式自然教育场景,向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培育公众环境责任担当,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闯入”人们的“朋友圈”。

舜皇山片区发现中国特有囊瓣芹属新种;两江峡谷片区发现脆蛇蜥;崀山片区合欢盆距兰首次被发现自然繁衍结果;黄桑片区发现肥螈……

如今,当地群众怀揣共同期许,期盼加速推进南山国家公园设立进程,为家园构筑国家级生态守护屏障,使其在公园体系的浸润中,绽放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记者 何杰锋)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