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秀英在地里劳作着。
赤着脚劳作在还显得有些冰凉的农田水里,挽起的裤腿下露出关节处贴着的膏药,她却快乐地唱起了自编的“山歌”!
微卷的头发多是雪的颜色,但红润的面容、开心的笑容,还有矍铄的精气神,却让她看起来不像八十岁的老人!
感怀着政策和身边人的种种好处,碰上“偷闲”的年轻人总要说上“还不去劳动”的话,没有人会想象得到,她的人生之旅经历了那么多风霜雪雨!
大儿子远远地跟着她,要一起到几里外的农田。
多舛人生未惧苦
4月17日上午,天气晴好,一如倪秀英迎面走来面对乡邻的笑容。在这个农活最忙的季节,倪秀英十时许才回到家中吃早饭。
在新宁县白沙镇三渡村,乡邻们这样说着倪秀英。“从小就认识她,一个老人这也要操心、那也要操心,我们从心底佩服。”61岁的徐大娘话语里满是敬重。
“和善的母亲、典范的母亲,是最好的娘。勤劳坚强,丈夫去世后,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村干部徐福祥表达着敬意。
“村里有什么事总是抢先干,家里的事情也一样,很好的带头作用。乐观、坚强,我们有样看样向她学习。”邻居陈大妈这样说。
就是这样一名八旬老人,却在人生的旅途中饱受过种种苦难,大儿子住的陈旧房子,大门前被儿媳捡回来散发着异味的破烂,似乎还在见证老人多舛的命运。
四个儿女,当教师的丈夫,原本应该幸福的家,却远非常人所想的那样。倪秀英的大儿子已近6旬,但由于3岁时得了脑膜炎,智力如同幼儿。大儿媳生下二女一男,在一场大病后精神出现了障碍,并逐渐加重。大孙女出嫁后也出现了精神问题,在倪秀英照顾几年后,离家出走至今不知下落。
如果说大儿子、儿媳一家带让倪秀英操尽了心,而二儿子的遭遇却让老人伤透了心。在20多年前被一只疯狗咬伤后,二儿子狂犬病发作去世,儿媳将幼龄的孙儿交给倪秀英后外嫁他乡。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让这名母亲肝肠寸断,而那份对儿子的爱也延续到了对幼小孙儿的含辛茹苦抚养之中。中风瘫痪在床达4年之久的老伴在17年前去世以后,家庭的重担全压在这位“家长”身上,得病的大儿子夫妇、在外务工的小儿子,还有孙辈们,依旧让老人牵挂着。当一个孙子被骗到外地搞传销时,当得了甲亢的另一个孙儿在外漂泊时……倪秀英急过、哭过,但在这位身体矮小的老人心中,爱,从未消退半分。
上午10时许,老人在吃着简单的早餐。
八旬高龄勤为先
当她的大儿媳妇骂骂咧咧从家里走出去,嘟囔着“不在家里,出去玩”时,倪秀英伸手拉住儿媳衣袖,却被用力甩开。老人尴尬地摇摇头说:“不和她计较”。然后眼睛一直随着媳妇的身影渐行渐远,目光凄然。
对大儿媳妇疾病的无能为力,甚至曾挨过儿媳的打骂,但她仍然义无反顾地照料着,正如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乡邻们闹矛盾被请去调解,大家闲暇经常到她家里唠嗑……这位高龄的老人,用自己的勤劳、热情感染着大家。“国家政策好。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勤俭持家、细水长流、来年丰收”、“我种双季稻,为乡亲们带个头”、 “没有什么报答大家,只有多劳动”……当“雷锋”、“和谐”、“团结”这样的字眼,不时从倪秀英嘴里说出时,让人震撼之余,却充满感动。
“看见庄稼茂盛时,我是最开心的。”对于种玉米、水稻、脐橙树等赖以生计的农作物,倪秀英显然很是熟悉。只是家里没养耕牛,又没钱购置或租用农机具,有时耕地她只能安排大儿子在前面背犁,自己在后面掌梨耙。而插秧是细活,儿子帮不上什么忙,她只能拖着有严重骨质增生的双腿,插几蔸又挪一步。
倪秀英患有膝关节骨质增生、高血压、胃病等,常年服药,却在每天早晨6时许起床,做好饭菜后,给大儿子、媳妇送去,然后开始一天地里的劳作。而老人4月17日的早饭,是一碗米饭,菜在两个碗里盛着,各是小半碗的咸菜、炒黄豆,老人吃得津津有味。
“不羡慕别人万贯家财,只喜欢能干的人。”倪秀英这样说,有对自己孙辈成长的希冀,也有对村里青年的寄语。曾当过两年妇女队长的她,不管是以前“上山挑得百斤担,下水捞得水田螺”的带头开荒,还是现在依旧辛勤耕种在田地里,或是将今年县妇联来看望她时送的慰问金马上买好地膜、做好育秧耕种的准备,或是“过几天插秧,不请人,自己慢慢地干;也可以和邻居换工”这样的计划,在她的言行中、举动间,显现的是农村妇女坚韧的品性,是对家人和社会的挚爱。
“我清早出来出工忙……”赤脚将剁碎的草料踩到水田里做肥料,迎着4月的阳光,倪秀英笑着,唱着自编的歌曲,响亮的“哟嗬”声在每句歌词结束时远远传播开来,震撼着大家的心扉,响彻在乡村的山水间。
边劳动,边唱着自己编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