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窖酒业。
邵阳新闻网讯 (记者 邱文丽 通讯员 肖林 陈旻阳)6月初旬,走进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绿意盎然,小桥流水,美景如画。这座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又是3A级旅游景区,完美融合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生态酒城,正是邵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代表作之一。
近五年来,邵阳以现有企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打造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知名品牌和核心企业,转变支持产业发展思路,实现由扶植个别企业向扶植产业集群或形成产业链转变,由“大办工业”向“办大工业”转变,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构建优势产业新格局,工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为了做活工业这篇文章,邵阳坚持项目带动,确保投资热度。雪峰山下、资江两岸的宝庆大地,一处处重点项目火热的建设现场,汇聚成邵阳加快发展的浩荡之势。近年来,邵阳努力争取到武陵山片区发展、老工业基地改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娄邵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湘商产业园以及怀邵衡铁路、兴永郴赣铁路、呼南高铁客运专线等一大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组建国资投、交通投、社会投、园区投、水利投等融资平台。
九兴鞋业生产车间。
三一湖汽生产车间内。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对工业投入的力度,全市共完成工业投资额达2344(含技改投资)亿元,是“十一五”的2.13倍,年均增长16.3%。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企业技术创新支出比重由2010年的1%上升到1.4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个数达到279个,比2010年新增16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2.5亿元,增加到185.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5%提高到37.7%。自2013年起狠抓规模企业“入笼子”工作,三一湖汽、湘窖酒业二期、国电宝庆电厂、九兴鞋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成为我市工业增长的新推动力。
为建好“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孵化场”,市委市政府举大力建设工业园区集聚产业打造经济主引擎,吹响工业“退城入园”改革号角。近5年来,我市新增省级工业集中区7个,市本级宝庆工业集中区正在冲刺国家级园区。2014年又争取到园区建设千载难逢的良机,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湘商力量在每个县(市、区)建设湘商产业园。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全市湘商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湘商产业园区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09亿元,开工建设标准厂房443.98万平方米,签约企业622家,入驻324家,投产247家,累计实现产值约130亿元。目前,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中,74.4%以上来自园区。
近年来,邵阳大力实施“工业四百工程”,即按照“每年招商项目、开工项目、新增规模企业均超过100个”的要求,将“四百工程”纳入全市绩效考核,把任务分解到各个县市区和工业园,把招商、开工、投产结合起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实现了项目建设的“三位一体”,以源源不断的项目持续为工业增长注入活力。九兴控股耐克鞋项目投产后新增产值5亿元,海螺云峰水泥投产后新增产值4亿元,并逐步形成群体效应,邵阳新增规模企业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此外,还实施“园区倍增工程”、“企业帮扶工程”等,成效显著。
南山风力发电。
为发挥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邵阳市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充分挖掘、释放老工业基地的潜力和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抓以三一重工、恒天九五重工、维克液压等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湘窖酒业、李文食品、南山草原乳业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南方水泥、海螺水泥等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以广信科技、湘丰特纸、绥宁联纸等为龙头的特种造纸产业,以九兴鞋业、东信棉业等为龙头的轻纺加工产业,以宝庆电厂、南山风电等为龙头的能源产业,以皮具箱包、发制品、打火机、小五金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在新能源方面,邵阳已成为“全省风电第一市”。短短5年间,邵阳产值过亿元企业增加到5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9%和20%以上。
“十二五”以来,邵阳工业经济总体规模快速扩张。据统计,到2016年底,全市规模工业共完成总产值2121.16亿元,同比增长7.2%,拳头产品种类增加,工程搅拌汽车、纺织机械、液压基础件、绝缘纸板、猪牛皮革、丙烯酸系列产品、五金工具、打火机等,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或处于领先地位,5年来共引进交通、光大、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企业9家,海螺水泥、中国南车、湖南华菱等国内500强企业12家。
邵阳工业,已经成为全省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现象。近5年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绝大多数指标实现翻番,增速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绩效考核中,邵阳从2012年起成为唯一连续4年评为先进的市州。2014年和2015年荣获全省小康建设“经济发展奖”,是大湘西5个市州中唯一连续两年获奖的地区,邵阳工业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