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网(通讯员 周忠安 李建科 李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全县发展战略,高扬思想旗帜,劲鼓时代风帆,进一步凝聚了加快新宁发展正能量,充分展示了良好的新宁形象,全面提升了崀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新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道德滋养、文化食粮和智力支持。
图为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
强化理论武装 锻造思想“主心骨”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共同理想凝聚共识,全力锻造思想“主心骨”,进一步夯实了加快新宁发展的思想基础。
积极推进中心组学习。县委始终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县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和方法,全面落实中心组学习“六个环节”要求,确保了中心组学习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县委中心组学习29次,先后邀请了30余名领导和专家学者来新宁授课,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县委理论宣讲团深入单位、企业、农村、校园、社区,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系列讲话进基层”、“好声音讲坛—讲话精神进基层”等系列宣讲和百姓微宣讲活动,组织各类宣讲互动412场,受众达10万余人次,在全县掀起了学习热潮。
不断加强社科研究工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新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精准扶贫等重大课题,在全县开展社科理论研究行动和社会科学知识竞赛。五年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新湘评论》、《邵阳日报》等媒体刊发各类理论文章160余篇,为新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图为参加全国媒体精准扶贫崀山行的媒体记者正在采访。
紧扣发展主题 奏响发展“主旋律”
一篇篇新闻稿件,一幅幅摄影作品,一个个影像镜头……广大新闻工作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宁发展成就、讲述新宁故事、展示新宁形象,为追赶超越凝聚正能量,为改革发展奏响“主旋律”。
正面宣传有声有色。五年来,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在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上稿9100余篇,其中中央电视台上稿60余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城市报》等上稿140余篇,《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和市州版头条28篇,有力地宣传了新宁,推介了崀山。历年来在中央、省市级媒体上稿数量都位于全市前列。尤其是2016年3月份,CCTV7《农广天地》栏目播出时长达25分钟的《从农田到餐桌—走进新宁》,专题推介新宁绿色食品—脐橙的标准化种植和规范化生产全过程。2016年9月份,开展的全国媒体精准扶贫崀山行活动,来自全国各地及境外近100家媒体记者齐聚新宁崀山,从各个视角、层面解读旅游扶贫“崀山模式”,所有媒体集中发稿200余篇,新华社《湖南领导专供》大篇幅推介新宁旅游+扶贫的“崀山模式”。今年1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新闻直播间》等重点栏目对崀山别具特色的过小年民俗进行了直播或转播达13次。今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新农村版头条刊发文章《涵养好风景,直奔好光景(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加编者按,深度报道了全县探索“旅游+扶贫”经验做法。今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副刊头条配图刊发长篇散文《丹霞之魂 诗画崀山》,网易、新湖南等50多家媒体纷纷转载。6月26日CCTV-13《朝闻天下》栏目夏览中国直播《湖南崀山:丹霞瑰宝正风华 崀山山水赛桂林》,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对外宣传成效明显。五年来,在《澳门日报》、《香港商报》、《大公报》、香港商报网、大公网、香港文汇网、凤凰网、中新社等上稿1800余篇,刊发了5个专版推介崀山,每年吸引了众多港澳游客纷纷来到崀山过“文化年”。并印刷制作了12万份崀山宣传画册和旅行社宣传品,大力宣传推介崀山,进一步提升崀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为新宁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2016年初,澳大利亚怀昂市长道格•伊顿一行来到新宁崀山旅游区考察。2016年5月份,来自俄罗斯、阿尔巴尼亚、蒙古、佛得角、南非、越南等20多个国家驻华外交官深入崀山考察,崀山被世界外交官协会正式定为“世界外交官旅游休闲基地”。2016年9月份,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市场宣传司司长萨利•平皮昵一行30人对邵阳崀山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
网络舆情处置有力。进一步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和舆情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行网络问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了网络问政系统发布平台、回复平台和通报平台。五年来,共编发舆情专报310余期,成功处置网络舆情500余起,全县没有发生大的网络舆情。
图为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者签名活动。
加强文明建设 精心培育“文明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文明创建工作如火如荼,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五年来,连续第三次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金石镇、崀山联合村跻身为全国文明村镇,崀山成为全国文明风景区。在新宁大地涌现了一批全国先进典型人物,姚步高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蒋科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曾令超家庭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帮助培育出新宁大地社会文明新风尚,凝聚了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抓立体宣传,舆论氛围营造到位。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对文明创建工作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设置创建文明县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广告300多块,编印《新宁县文明手册及健康教育读本》5万册发放到市民手中。通过图、文、声、影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使文明创建活动家喻户晓,形成了深厚的氛围。
抓“三级联创”,城乡创建统筹到位。坚持以文明县城创建为统领,文明乡镇创建为纽带,文明村庄创建为基础,构建以城带乡文明创建工作格局,实行县级领导联乡镇,省市文明单位联村,坚持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五年来,先后创建了国家级文明村镇3个、国家级文明景区1个,省级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单位7个、文明社区1个,市级文明村镇13个,市级文明单位21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总数的62%。
抓“四德建设”,先进典型层出不穷。通过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典型评选、乡贤引领等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文明公约》、《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引导广大群众改陋习、树新风,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先进典型。五年来,成功推选“湖南好人”3人,最美湘女1人,省文明家庭6户;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志愿者1人,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国最美家庭2户(其中全国最美家庭标兵1户),全国五好家庭2户。成功推选市道德模范3人、市优秀志愿者2人,市级最美儿童和美德少年18人;评选县级道德模范21人、身边好人47人、最美孝心少年10人,十大书香家庭10户、五好文明家庭153户。
抓品牌创新,文明创建花红果硕。创新帮管机制,爱洒留守儿童。围绕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开展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巩固“代管家长制”帮管机制,创新推出“四访一课”工作机制,组织县直机关单位、乡镇、村支两委三级班子成员4300余名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名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建成了各类留守儿童托管中心200多个。筹措社会资金及物品总计近4500万元,用于改善山区教学环境,推动边远山区教学健康发展。志愿服务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全县注册志愿者9.6万多人,注册成立志愿者协会3个,组建志愿者小分队97个,开展扶贫帮困、爱心助学、无偿献血、义务植树、爱鸟护鸟、义务清扫等志愿服务集中活动2500多场次。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通过开展文明建设,将一股股文明新风在新宁大地激荡开来。走在新宁的大街小巷,人们不觉发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不文明现象少了,互敬互爱、文明用语、文明行为的人多了。
图为崀山刘氏宗祠演义厅正在表演。
努力服务群众 打造文化“氧气吧”
在新宁的大小广场、阡陌村头,一个个欢歌热舞的场景,令人惊喜。这种繁荣的文化潮音,为瑰丽秀美的崀山添上了靓丽的一笔,充分展现了新宁独特的文化气质、文化氛围、文化实力。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这五年,全县组织了32次“崀山风”文化工程系列活动;连续举办了两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崀山段赛事;承办了2015年穿越大湘西崀山段赛事;开展了“欢乐潇湘-美丽崀山”一系列年度群众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精心打造了2017年新宁县首届“崀山之春”春节联欢晚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品尝了一场文化盛宴。岩鹰拳”成功纳入中国首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崀山故事传说》、《崀山峒歌》、《八峒傩戏》正式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了省、市、县送戏下乡任务366场次,开展广场文化活动700余场,农村电影放映33299场。
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五年来,累计创作文艺作品288件,其中,文学作品《丹霞之魂 诗画崀山》、《老夫子》、《灰色丛林》、《大孝浩瀚涓涓流》、《大山的儿子》、《璀璨的明灯》,国画《阅尽满塘荣枯事》、《香域》、《荷塘故事》、《湘域之二》、《崀山将军石》、《云雀图》、《崀山神韵》,摄影作品《崀山摄影作品集》等153件精品力作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或大赛中获奖。2017年,积极整合《新宁发现》、《文化崀山》等县内刊物资源,立足宣传新宁、推介崀山,创办了本土文学刊物《崀山文艺》,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极大地扩大了新宁特色旅游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这五年,全县启动了县文体中心项目建设;建成了18个乡镇综合文体站、9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个乡镇文体广场、106个村级文体小广场、2个社区文体小广场、122条农民健身路径工程, 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477家农家书屋,完成了5985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5238户“户户通”安装工程。在全县299个行政村架设广播点3700余处,安装音柱7400余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部建成,基层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乡镇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