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21年历史的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井口——总平巷,矿车吞吐不息。相距不远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百年前种下的樟树依旧葱茏。
从工人运动和秋收起义的历史中走来,萍乡因煤而盛,也曾因煤而困,如今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产业发掘新动能,生态甩掉旧帽子,城市焕发新容颜。“萍乡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新方向、新动力,发展理念和思路为之一变,发展路径、发展空间也为之一新。”萍乡市委书记李小豹说。
卸去包袱,洗净沉疴,这座百年煤城,正重新变得年轻。
产业转型 紧握创新金钥匙
产业园里车水马龙,厂区红砖砌成的老烟囱依旧矗立。从1958年进入萍乡电瓷厂,到上世纪70年代担任厂长,再到1990年退休,92岁的刘良元亲历了这个百年老厂的转型升级。
刘良元还记得,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第一任厂长来到萍乡电瓷厂,带着一万万元人民币用于恢复生产。“那时候的‘一万万元’,相当于后来的一万元。国家太穷,只能自力更生。后来一步一个台阶,产品还出口到国外。”
刘良元感慨万千:“那时候的高水平产品,放到现在早就成小儿科了。如今的特高压、新材料,我都看不懂了!”
“国家电力工业水平的提升,逼着我们也在提升。”刘环忠是芦溪县上埠镇民营电瓷厂员工里第一批“吃螃蟹”的,“那是1995年,一万元也能算一股,四五十个股东一合计,萍乡环宇电瓷厂就算成立了。”
从此之后,很多电瓷厂的老员工出来创业,更多的民营电瓷厂在上埠镇“噌噌”冒出来。但在刘环忠看来,这样的“小打小闹”现在行不通了:“首先环保就不过关,且中低档产品扎堆,迟早走进死胡同。”
“到了2005年前后,我们这些人就想成立一个上埠电瓷商会,联合起来搞研发、做市场,促进产业升级。”萍乡市海克拉斯电瓷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启和接过话茬,“到省里一汇报,当时有领导就说,你们是江西电瓷行业的代表,不如牵头搞江西省电瓷商会,把全省产业带起来!”
转型有组织,创新有章法。萍乡电瓷行业经历技术升级,已拥有科技团队500余个,中低压电瓷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75%以上。
电瓷行业的蜕变,是萍乡产业转型发展的缩影。曾经的萍乡,“黑、白、灰、红、金”,煤炭、陶瓷、建材、烟花、冶金等五大产业全国有名。如今,仅在萍乡市湘东区,水泥、煤炭等传统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就由71家减至47家,但产值却由2010年23.78亿元上升到去年60.07亿元。新型陶瓷材料、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产业“小巨人”,正加速组成集群。
生态修复 煤海今朝变花海
2000多人的安源区略下村,田少煤多。上世纪90年代开始,38座小煤矿满山满岗。“都是三四万吨的小矿。”村委委员钟由萍说,“那时候发展心切,‘有水快流’,办证采矿不是难事。”
长期大强度开采带来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粉尘污染。曾经的略下村,用钟由萍的话说,男的不敢穿白衬衫,女的不敢穿白裙子。后来,国家对小煤矿关停整治,略下村的艰难转型,从此开启。
政府带头,村民响应,以前年年砍树,这10年来年年种树。多年的禁采禁挖和植树造林,让山头重新披绿,废弃矿山和采矿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让土地重新坚实。
如今的略下村,600亩沉陷区得到修复。因地下塌陷而消失已久的山泉,重新流淌起来。村里将山泉引入池塘,周围再建上凉亭和步道。大片的樱花、杜鹃、紫薇组成的“阳光花海”铺满视野,“鲜花小镇”初具模样。略下村村民李加文过去是煤老板,如今他的苗圃里,樟树和桂花绿意盎然,苗木产业已辐射到其他县区,下一步还要搞农业观光产业。
电厂、钢铁厂、铝厂、水泥、造纸厂……大量高污染企业林立,曾让湘东区面临生态困境。湘东区委书记杨博回忆,“环境差到连很多当地人都不在区里住。”
现在的湘东区,省级森林食品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等一个个金字招牌,成为环境蝶变的生动注脚。
城市提升 “海绵”治水提品位
萍水河是萍乡的母亲河,也曾是萍乡的痛点:每逢暴雨,萍水河主要支流五丰河水漫堤岸,冲进街道小区,周边居民经常“看海”。
“为什么水会泛滥?因为没有给水留出通道。”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民说,内涝背后,是老城区生态空间匮乏、多年无序发展积累的城市病灶。
今年清明节,在国外5年多的李东升回乡祭祖。亲友在一家名叫“滨湖人家”的饭店为他接风。“这里哪来的湖?”一肚子疑惑的他来到这里,被不远处五彩斑斓的玉湖公园惊呆了。五丰河沿岸不再“看海”的秘密,就在这里。
刘民说,萍乡处于湘赣两省分水岭,区域内并无大河流经。雨季洪涝,旱季干旱的交替出现,一直是萍乡难以解决的治水难题。2015年,国家开始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萍乡成为首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通过试点建设,萍乡先天不足的水生态系统得到很好调整。”刘民说,萍乡依托原有的“山、水、林、田、湖、城”自然格局,通过全流域尺度的“上截、中蓄、下排”,重塑城市的水生态系统。如今每到傍晚,萍水湖、玉湖、鹅湖旁,散步观景的市民络绎不绝。
城市的水生态系统改造好了,处于末端的城市道路、小区内涝,得以治本。凤凰街北桥外社区书记吴楠说,以前五丰河畔御景园小区居民“小雨穿雨鞋,大雨打赤脚”,如今五丰河不再泛滥,小区内部的雨水,则通过渗水沥青和透水砖,进入地下管网,汇入生态水池。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0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