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朱爱武: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刘其洁,李涛,李少华 2019-06-19 17:35

朱爱武在知道工作人员生产

朱爱武在指导工作人员生产

从一个怀揣梦想月收入几百元的打工仔,到一个崭露头角拥有几百名工人的企业带头人。从一个只有中专文凭的毛头小伙,到一个敢拼敢闯的业界精英。30岁出头的他用10余年的坎坷经历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诠释了一段白手起家的创业路。

他是朱爱武,湖南常兴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6月19日,在该公司位于新邵县严塘镇的扶贫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加工鞋面。

朱爱武在检查产品

朱爱武在检查产品

白手起家

10余年打拼终成一番事业

2004年中专毕业后,朱爱武就只身前往广东一鞋厂工作,勤勤恳恳、好学多问,让他在制鞋一行摸索出了不少经验。2009年,他前往湖北省荆门市福力德鞋业,摸爬滚打了五年,升为了一个拥有几千人工厂的车间主任。

“我想有一番自己的事业!”朱爱武坚定地说道。2014年,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政府招商引资,当时还只有27岁的他,用打工挣的钱和向亲友借款、贷款,总共筹款100万,来到了沙洋创办了沙洋常兴鞋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资金没有落实,员工没有到位,订单不够充足······”朱爱武说,在他创业之初的时候,加工行业经济不景气,每月亏损5、6万。尽管如此,但他却从未拖欠过员工工资。2014年6月份,朱爱武给商家送去了产品却拿不回货款,此时给工人发工资成了个难题。当他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一些老员工得知这个情况时,都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借给朱爱武让他先拿着发工资,这成了朱爱武在创业路上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凭借着自己的诚信,朱爱武的公司逐渐走向正轨,目前公司每年的产值约1200万元。“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10多年的打拼与创业,让我品尝到了同龄人不知道的酸甜苦辣,让我倍感珍惜。”

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组织生产

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组织生产

扶贫车间”开到家

安置人口下楼就能上班

朱爱武是新邵县巨口铺人,在外拼搏多年,虽然也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却也难免思恋家乡。2018年朱爱武带领着一批职工,毅然地回到了家乡新邵县开办起了常兴鞋业分厂,拉开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序幕。

一年来,他在新邵县严塘等乡镇开设了3家分厂,其中已经投入生产的有两家,吸纳周边劳动力近200人,其中贫困人口57人,年产鞋面100万双左右,产值1000万元左右,人均月收入三千元左右。

其中一家工厂设在新邵县严塘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0岁的刘海英一家就住在这里,同时也是湖南常兴鞋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在这里上班我不仅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补贴家用,还能更方便地照顾孩子,下楼就可以上班。”她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

在常兴鞋业“扶贫车间”,记者看到,4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用于鞋面制作的缝纫机分列两行,工作人员正干得热火朝天。在谈到未来的计划,朱爱武说,自己想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朱总”,能在各个乡镇开设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创造自己的品牌。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