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贫困人口嵌入产业链 武冈百余扶贫车间促高质量脱贫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程懿,罗建峰 2019-11-28 17:47

IMG_8231_看图王

家门口就业让邓梅菊脸上洋溢的满是幸福。

邵阳新闻网11月28日讯(记者 程懿 通讯员 罗建峰)11月27日下午,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安置区善星小区"扶贫车间"内,邓梅菊正在缠绕电子元件的线圈。她说:“自从搬进这个小区,政府在楼下的扶贫车间给我找到了这个活。每天上班8个小时,每个月有1500到1600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邓梅菊今年60岁,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全家5口人,属建档立卡兜底户。2018年底,邓梅菊一家按政策在湾头桥镇易地扶贫安置区善星小区分到了125平米的安置房。为切实解决邓梅菊一家的脱贫问题,当地政府在小区的善星扶贫车间为她安排了岗位,同时为她老伴安排了小区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两人每月总收入近3000元。邓梅菊如今感慨不已:“搭帮党的政策好,让我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

武冈市湾头桥镇的善星扶贫车间目前共有员工5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7人。而在武冈市,截至11月20日,这样建在老百姓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共有107家,直接解决7000余人就业。

武冈通过“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整合利用的各类资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将贫困人口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构建起“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实现持续的高质量脱贫,实现了建设扶贫车间的真正要义。

IMG_8247_看图王

善星扶贫车间生产线现场。

在扶贫车间建设中,武冈市创造性地将党委政府的强大组织力与乡镇商会的强大凝聚力有机协同起来,将产业扶持政策与补齐农村创业短板契合起来,将易地搬迁扶贫与扶贫车间建设统一起来,将贫困人口就业与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将党建与扶贫巩固提升结合起来,形成了联点压责任、商会唱主角、政策助生根、调度保成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微信图片_20191127174037

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安置区。

武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唐克俭说,扶贫车间的建设,需要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融入统一市场与契合当地实际的关系、分散生产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全面铺开与长效机制的关系。

围绕这五个方面,武冈市从党委政府强力推动、政策措施协同引领、乡镇商会精准发力、产业定位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就地取材、就业上岗以工代训、生产方式灵活多样、全面覆盖切合实际等8个方面着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

2018年,武冈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19年底,武冈全市建成扶贫车间150家,开发各类就业岗位9500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000人。对按标准认定的扶贫车间,给予场地、物流、就业、创业、一次性建设、稳岗补贴和一次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补贴,并提供贷款担保、优惠利率等方面的金融扶持。武冈市尤其注重发挥商会作用,打造“一乡一商会”,依托商会牵线搭桥、整合资源,目前该市已建成的107家扶贫车间,全部由商会会员直接建立或是由商会会员引进建立。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武冈市始终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核心理念,将安置小区的一楼建成厂房或商铺,极大地促进了易地贫困搬迁人口的就近就业。

近年来,武冈市始终将贫困人口就业工作作为脱贫成果巩固首要工作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中,通过大力推进乡村软硬环境建设,增强了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吸引力;通过设立村级产业发展基金,促进了一村一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打造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回乡创业——形成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促进扶贫车间快速高质量发展——实现贫困人口就业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在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过程中,武冈市实行“四挂钩体制”,即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挂钩,与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挂钩,与领导干部评价挂钩,与各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评估挂钩。“四挂钩体制”为扶贫车间建设既注入了有效的压力,又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此外,武冈市所有乡镇(街道)商会全部成立了党支部,由乡镇(街道)统战委员担任商会党支部书记,架起了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家及社会各界人士之间广泛沟通的桥梁。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