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接过了马杨村驻村帮扶的重任,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马杨村作为贫困村,却还有未脱贫户,这让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和压力不轻。
如何脱贫,思路是关键!
近年来,邵阳经开区产业项目建设突飞猛进、成果丰富,不少原本贫困和不富裕的村都享受到了产业项目建设和园区发展的红利。土地房屋征拆之后,村民有对应的货币、安置房等安置补偿,同时可以就近到项目工地、企业上打工就业,工作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人一举过上了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城里人日子。而马杨村地处经开区的边缘地带,毗邻邵东万家山镇,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征拆项目也还没有推进过来,马杨村的干部群众一边羡慕其它村大搞征拆项目建设,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一边苦于村里可以用于致富创收的资源实在有限。
花一个月时间,我走遍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摸清了马杨村的基本情况,村里有条件的青年大都外出打工就业,剩下的是年老、体弱多病的困难群众,平时莫说是出去上班做事情,就是在家种点菜、养养鸡鸭,已经难能可贵。村里剩余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大量土地抛荒闲置,且以山林旱地为主,种植成本大,交通不便、开发起来困难多,村干部对此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老同志,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要如何带领大家致富,如何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成了我的心头病。在深入沟通后,村“两委”班子之间很快统一思想,大家一致认为,现在村里能做事打工都动员出去了,在家里的劳动力有限,要脱贫致富,单靠村民自己外出打工、搞个体种植养殖业还是力量太过单薄。重点是要做好土地资源文章,把原本的人生钱变为地生钱,把原本散乱的、利用率不高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改造升级,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建立村集体经济,搞好乡村产业,集合全村的力量来干,才会有出路。
搞产业、谈项目,村里不是没有先例。区里给村里援建的光伏发电项目,村里组织的合作社,每年都会带一笔收入,普惠到每个贫困户,平均有几千元的收入增加。尝到甜头的村民多次要求增加光伏发电项目,村里也多次向上级汇报申请。但光伏项目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建设投入产出比不高。虽然园区没有同意光伏项目继续扩大建设,但通过跑项目、要支持,加深了驻村工作队对帮扶政策的熟悉程度,产业脱贫的思路也越发清晰,发展符合马杨村实际情况、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的决心也越发坚定。
说干就干,依托村里已经建好的合作社,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四处奔走,一边是对接企业谈项目合作,另一边是上门做村民和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加入合作社,用抛荒的土地入股。在先后考察了泥鳅养殖、小龙虾养殖等几个项目后,几家不错的企业向村里伸出了橄榄枝。通过半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产业扶贫的架子搭起来了。一是建成了100亩紫薯脱贫产业基地。通过流转或开荒100亩土地,大力发展紫薯种植,每年可为贫困户增加土地流转收入2.7万元,实现工资收入15万元,为贫困户创造收益10.8万元,120户365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二是成立了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的扶贫车间。与邵阳奥佳工贸公司合作,在马杨村新村部五楼建设具有2条制衣生产线的扶贫车间,可安排80名贫困人口或农村人口就业,每人每月收益可达2000元左右,可带动50户贫困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三是推进抛荒农田集中耕种应种尽种。对比较集中且本村村民不愿耕种的300亩农田聘请种植大户集中翻耕,目前,全村90%以上的荒废农田完成耕种。
产业项目发展的雏形架子虽然搭起来了,但还需要拓宽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四处出击,对接超市商家和园区企业,把家禽、无公害产品推销出去,很快就和10多家超市和园区企业签订产销合同,每年向超市和企业提供家禽大约为2500余斤,无公害蔬菜5000斤,销售收益达60万元,帮助100多名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扶贫成效来之不易,现有的马杨村村集体经济产业还十分脆弱,签约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都眼巴巴盼着收益。驻村4个月,我感觉到每个驻村干部的人都晒黑了、变瘦了,但看到原本东一块西一片的杂草地现在已经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地,听到村民们热情的招呼声,我们又信心满满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作者系邵阳经济开发区高崇山镇驻马杨村工作队队长 阮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