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播报

用生态修复与科学培育打造国家公园“南山样本”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阳望春 赵嘉伟 2020-09-14 17:29

8月,《南山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考察报告》以及《南山国家公园脊椎动物资源及多样性现状》出版,标志着历时三年的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植物和脊椎动物资源考察的圆满结束。本次调查,不仅全面系统地对公园范围内的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珍贵动植物位置进行了摸底,还发现了报春花科的南山珍珠和兰科的南山斑叶兰等疑似新种,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样板。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是首批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面积达635.94平方公里,这次调查共记录园内野生脊椎动物356种,蕨类植物473种,种子植物2387种,脊椎动物调查团队徒步566.4千米,调查面积达到了56.6平方公里,丈量了公园近10%的实际面积。

“以前南山国家公园的植被数量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这都得益于近几年珍贵物种的科学繁育和生态恢复。”被人称作“资源冷杉之父”的陶志胜最近正在着手把自己辛苦培育了数十年的资源冷杉移栽到南山国家公园。资源冷杉是我国珍惜濒危保护植物,曾经存世量不足600株,2017年,陶志胜带领的团队从南山公园两棵挂果资源冷杉母树上收集种子,在试验田中成功培育并出苗800余株,“目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取之山林的冷杉回归山林,让它们生长在合适的自然群落中,这是对大自然最好的保护。”

驱车穿过南山国家公园的两江峡谷,绕过一个山头,峡谷两岸的森林景观立马变成了一望无垠的广阔草原,这里便是南山国家公园的南山牧场景区。“这一片曾经也全是树林,但是由于明清时期刀耕火种的耕作模式,树林早已消失。”陶志胜对记者讲述这段历史时,眼角流露出不少的惋惜之情。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草山退化,山上绿草较少,大多是翻起的土壤和牛粪。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铺开以后,公园管理局开始严格限制放牧牛羊数量,同时根据当地地理和气候条件,划片分类用适合本地气候生长的三叶草、黑麦草、绒毛草等替代原先生态效益不佳的本地草种,通过人工栽培、无公害培养的方式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今的南山牧场,绿草如茵,奶牛成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所在的湖南邵阳城步县已经深入人心。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还编制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初步划定生态红线面积为619.14平方公里,约占公园总面积92.3%。通过风电水电退出、退牧退矿等方式总计自然恢复面积达819.13公顷;实施人工辅助修复项目,通过草山修复、野生动物环境廊道等项目修复面积138.85公顷,吃“生态饭”,走生态路,发展生态产业成为湖南省城步县新的机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嘉伟 通讯员 阳望春)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