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足之心调适自己,在现有岗位上尽心尽意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感恩之心调适自己,多理解组织的难处,少生抱怨之心;以平和之心调适自己,淡然面对名利权位和自己的进退留转。”工作三十余年,李如意一直以知足、感恩、平和这“三心”调适自己的心态,汲取其中的正能量。
以知足之心调适自己
李如意认为,知足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也是一种欲望约束,恰当设定个人的预期目标并对现在所拥有的感到满意,就是一种知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参加工作32年来,他对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个岗位,从县广播站记者到县委办副主任、政研室主任,从市政协办公室科长到委室副主任、副秘书长,再到绥宁县、邵东县组织部长,都是带着一颗知足的心,不管干多长时间,不管多苦多累,都不攀不比,不声不响,尽心尽意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虽无非凡业绩,却也无愧于组织和百姓,先后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六次。
在绥宁当组织部长7年,李如意到过全县349个村的近300个村走访调研,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和要求,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和难事。离开绥宁到邵东工作已经一年半了,至今仍然不时接到绥宁村干部的问候电话和政策咨询电话,还有一些甚至跑到邵东来看望他。这些虽很平常,但在李如意看来,却是老百姓对他实心工作的一种肯定,因而感到很满足。正是因为能够保持一种知足常态,因而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干哪样工作,不管是当一般干部还是当所谓手握实权的组织部长,也不管是在边远绥宁工作还是在近城邵东工作,李如意在心理上都能克服浮躁不安,保持轻松自如。
以感恩之心调适自己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没有任何背景靠山,也不会走东串西找门路拉关系。”李如意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就成为单位的中层骨干,然后从副科级到正科级再到副处级。一路走来,工作上他做到了积极想事、认真干事,但在升职上却从来没主动向组织上提出过要求,也从来没为自己的事上过领导的家门,都是在埋头工作中坦然接受组织的每一次岗位安排。“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关爱,没有那种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我的一次次进步是不可能的。”李如意总说,内心里感谢党、感谢组织。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如意认为,知恩报恩是世人普遍崇尚的美德,记住别人的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和生活,远比怀着一颗抱怨的心去工作和生活要强得多。何况作为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更应对组织常怀感恩之心,不论进步快慢,都不应抱怨组织,不应因而“懒政”、“怠政”。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李如意担任组织部长8年半来,当迎来送往一个个新老同事而自己“涛声依旧”时,能以感恩之心理解组织的难处,一如既往地认真扎实工作。
以平和之心调适自己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李如意说,这句话在公务员身上同样适用。一个人只要进入公务员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说政治上不想进步、不想得到组织的提拔重用,那是违心话,关键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进退留转。
当组织部长这么多年,李如意同样也曾充满过期待,也曾想得到组织的提拔和重用,想到更重要的职位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同时作为组织部长,更理解组织上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难处,因而常以《菜根谭》一书上面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来调适自己的心态。“这副短短二十四个字的对联,道尽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就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就行,不必过分在意得失,不必过分看重成败,更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说长道短。”李如意感慨道,只要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自然能够心境平和、怡然自得,自然能够达观进取、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