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伯元:善人·善心·善举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康煌 2015-08-25 09:25

邵阳新闻网讯(通讯员 康煌)8月24日,在邵阳县塘渡口镇双庐生态公园里,银伯元独自挥扬锄头在劈荆斩刺,一步一步打造靓丽的环境。

银佰元,1949年出生,塘渡口镇楠木村人。两岁那年,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把他抱放进舂米的石臼,然后一脚踩下踏板,幼小的佰元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霎时血肉模糊,他当场被砸断三根胸椎骨,腿也遭受重创。但小佰元脊椎严重扭曲变形,长到1.3米即停止生长,落下终身残疾,再也无法挺起胸膛。但是,在他坎坷的人生路上,以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撰写人生一页页辉煌的篇章;他以弯曲的身材,撑起了一个正直的善人;以残疾的外貌,满怀一颗无私的善心;以感恩的心灵,奉献社会一件件感人的善举,他先后荣获“全国十佳优秀人物”、“全国敬老爱老之星”、“中国公益新闻人物”等一张张闪闪的奖牌,荣获“中国十大风采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一尊尊灿烂的奖杯,荣获“优秀政协委员”、“自强模范”等一本本滚汤的证书,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国防部长迟浩田等一个个德高望重的领导接见。

自强不息,做一生正直的善人

面对残酷的肢体残疾现实,银佰元不怨天,不尤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在学校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成绩优秀。但家里实在太穷,他读书断断续续,13岁才小学毕业,走出校门就到生产队出工,为家里挣工分。可是他人太小,辛苦干一天,也只能挣2分工,到15岁才增加到6分工一天。于是,他开始自学缝纫,他悟性过人,一学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无师自通,裁、剪、缝有模有样,很快远近闻名,四方乡邻都慕名而来请他做衣服。虽然仅有高小文化,却通过自学,他达到高中文化水平,17岁被红石公社手工业联社聘为会计,又因为懂管理,23岁被任命为塘渡口公社手工业联社主任兼砖瓦厂会计。他适应能力强,头脑灵活,精明能干,善于动脑筋想问题,从做缝纫、出纳、采购、会计,到主任职务,一个残疾人做到了许多正常人也难以做到的事,赢得各级领导的好评,群众的认可。他凭借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在坎坷中奋力攀登,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为以后闯出一条创业大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遇终于来了,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终于迎来了改革的春天。1982年,银佰元毅然辞掉乡镇企业所有的工作,怀揣辛苦挣来的5000元钱,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楠木村,群山怀抱,风景秀丽,地下确实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银伯元萌发了投资开矿的决心,就去找村支书、镇干部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镇村干部看到他果敢的决心、勇气,同意支持他的想法,把煤矿开采权承包给他。他真诚邀请了15户村民,每人投500元入股,加上自己所筹资金,共计2万余元。1983年秋开工挖矿井,取名“白洋煤矿”。他们凭着一股子冲劲,遇石凿石,遇砂掘砂。历经半年时间,主井开凿到34米深时,突然发生塌方,瞬间,砂、石、土崩泻而下,矿井被堵死。入股村民的心理本就脆弱,经此一吓,信心几乎崩溃。少数村民开始泼冷水:“白洋煤矿,只怕是白挖煤矿。”此时,股民经不住讥讽,纷纷要求退股,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无人回心转意,此情此景,银佰元一咬牙,退还了所有入股集资款。

经受了垮塌、退股事件,银佰元所有积蓄耗费贻尽,还欠了一身债。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年三十,身无分文,上门讨债的一个接一个。有两个只有五元钱的债主也讨上门来。因为实在没钱,村里分给他家过年的一条鲤鱼,也被其中一个捉去抵债,另一位的债,只好硬着头皮到处借,最后到叔叔家中借了五元钱,才还债了事。

“矮子也想攀高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闲言碎语纷纷袭来。他没有理会这些,三天三夜顾不上吃饭,饿了就胡乱塞点东西充饥,一直守在机房抽水。水被抽干后,他不顾累饿,吃力地来到井下,趟着齐膝深的淤泥,用手摸索着行进。突然,他感觉手触摸到的东西有点异样,他抓了一把放到头灯下一照,好家伙,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煤吗?面对来之不易的宝贝,银佰元流下了激动而又幸福的泪水,虽然耗费了10万余元资金和几乎他全部的精力,但胜利终于降临了。他近乎贪婪地凝视着煤壁,抚摸着原始的乌金,仿佛是抚摸着无价之宝。为了这一天,他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忍受着蚊虫叮咬,苦苦挣扎,与命运抗争,终于解开困局,将开煤矿的蓝图变成了触手可得的现实。用不了多久,那乌黑发亮的煤炭就会送到千家万户……于是,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他决定将白洋煤矿更名为“胜利煤矿”,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结果。他用智慧、勤劳和汗水,组织工人战天斗地,不到半年时间,就掘出一千余吨优质煤,开创了滚滚乌金地下采、脱贫致富门路开的大好局面。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展快,全靠车头带!望着堆积满山的原煤,看到村民们一下又一下擦擦汗水,晃悠悠地人力挑煤往山外运,他意识到:原始的肩挑外运不是办法,一定要修公路。银佰元从1986年开始筹备,一个人拖着瘸腿找县、镇领导寻求支持,走烂了鞋底子,磨破了嘴皮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修路方案终于得到县镇村三级领导的肯定。1987年春,他请来专家实地勘测,绘图,之后迅速组织了50多个村民开始动工修路,逢山开山,遇石炸石,树挡移树。建石桥,修涵洞,填低谷,平土堆……为确保公路质量,他吃在山上,住在路边,栉风沐雨,整整7个月,投入6万多元,挖走山石1000余吨。终于,宽5米、长10余里、铺了青碎石的盘山公路于当年10月1日竣工。一辆辆满载优质煤炭的大卡车一路欢歌驶向山外,结束了人力挑煤的历史。

银伯元不屈不绕挠、勇于进取的精神,使他不仅还清了所有欠款,还上缴大量利税,掘到了创业道路上的第一桶金,从一个可怜的残疾小矮人,变成了令人们刮目相看的“银佰万”;同时,也使他深深感到,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没有群众的支持,也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发誓,此生此世,要做一个正直的善人。

济贫帮困,献一世浓浓的善心

“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乎挣到了多少钱,而要看他对社会作出多大贡献。”查看他的人生轨迹,就能看到一颗博大爱心,奏出一曲又一曲动人的爱心之歌。当胜利煤矿开矿之初,也正是需要大笔资金之时。他没有见利忘义,而是免费给村里6位五保户老人,两位特困户村民免费供应煤炭,解决了他们的生活用煤。

从1988年开始,当他的资本积累逐渐增多,他将爱心撒播范围扩大到全乡,56位五保户每人每年获得他无偿供应250公斤煤炭,其中烈军属1000公斤。10年来免费供应上千吨,折合人民币10余万元。当1988年村民们一致推选他任村长时,他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每吨煤低于市场价50元,为县氮肥厂供应原煤2000多吨,让利10多万元。又从该厂购回平价氮肥百多吨,无偿支援村民发展生产。

银伯元兢兢业业,一心为民办事,在担任村长的五年期间里,是他率先订立村规民约;是他号召按上级指示封山育林;是他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不拖后腿;是他带头交纳税费;是他上交国家公粮走在前面;是他给予贫困村民就业机会,在煤矿安排80个劳力,使他们盖起了新房,添置了电视机,录放机,生活条件逐年改善;也是他在任村长期间,创造了一心为公办事,从未领取一分钱报酬和补助费的奇迹。

他任村长期间,为了改变落后贫困面貌,是他无偿出资一万元为村里修水渠,建电网;是他为了孩子们上学有一个平安、舒适的学校,出资翻修危房;又是他为了孩子们上学有一条平坦、宽敞通往学校的路,出资修筑了阳光大道;更是他为了让辛勤的园丁一心一意培养下一代,他无偿为老师送来度严冬的烤火煤。

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他义无反顾,大开善举。是他先后为楠木村、良山村、双冲村等地搭建大小便桥8座;是他为了免除村民去塘渡口镇绕道10余里公路之苦,投资6万多元,修通双冲村至良山村6公里的公路,与塘渡口镇联通。并常年出资安排一位村民维护路面,每年工资超过万元;是他先后帮楠木村,良山村的6户村民垫资20余万元购车跑运输,使他们脱贫致富;是他为了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发展多种经营,先后资助10多万元,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当他看到冲乡煤矿先后九次易老板,八次倒闭,第九次濒临倒闭,最后一位老板有意告退而求助无门时。又是他在1995年8月伸出援助之手,耗资16万元一举买断该矿的经营权,使这个倒闭八年之久的煤矿,枯枝发新芽,开花又结果。现在已拥有员工130人,资产总额400多万元,年产值300万元,年均上交税费20余万元,累计已上交国家税费300多万元。他的义举总是体现在方便他人、为了村民,不忘国家。

村民们都说:“银佰元在困境中求生存,敢与命运之神抗争,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功。同时,他也为了家乡,为村民奉献了真诚,奉献了汗水,奉献了爱心。他做的好事讲也讲不完,数也数不清……”

的确,只要是善事,银佰元都乐意去做。回顾自己的特殊人生,更激发了他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豪情。为了让那些孤苦伶仃的五保户、特困户有依靠,让他们感到人世间还有真情,还能有一个温暖的家。他又萌发出做大善事的义举,那就是修建敬老院。

他果断的立即行动,不辞辛苦,上下呼吁,终于得到政府支持。他在塘渡口镇三合村征地4.5亩,投资29万元,历经2年修建,于1990年5月25日,全国第一家由残疾人自己创办的敬老院,终于由银佰元创建成功。

三十多位残疾人和五保户老人搬进了这个温馨的敬老院,他吃住全包,每人每月还发给36元零用钱,他的义举,受到国家民政部赠“德高义重”铜匾,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表扬,各级新闻媒体专门采访报道。

为了让老人们安享晚年,他耗资8千多元,组织老人们旅游观光,先去云南昆明,再去观看桂林山水甲天下。使老人们走出省外,一饱眼福。从此生活更充实、更愉快。

当五保户老人吴阶汉在敬老院发病,银佰元马上送他去医院治疗,并端茶倒水,洗衣服,逝世后为他购棺木,举行隆重的安葬。

五保老人银西应、银根秀,银益清三位老人也相应得到了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照顾。每月给零花钱,生病住院治疗,去世时购棺木隆重安葬,老人们在敬老院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病故后含笑九泉,至死都深怀感激之情。

敬老院先后住进56位五保老人和残疾人,从建院到无偿供养,十几年来,银佰元耗资近百万元。难怪他们都满口称赞:“银佰元这样的好人,打灯笼都难找哩!”

银佰元用自己的满腔热血、真诚行动回报社会,救助弱者,解人危难。在抗洪救灾、修路架桥。扶贫帮困,修烈士墓、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中,都留有他的足迹,都留有他的身影。历年来,他为了支援公益事业,用自己近二十余年的创业,捐款和资助达三百多万元。

愚公移山,创一个惊人的善举

在双合社区邵阳县进修学校后面的群山小路,来这里锻炼身体的男女老少都惊奇发现,本来是夹窄的崎岖山间小路,却正在慢慢的拓宽拓平,爬满小路的荆棘也正在逐步减少,大家都充满疑惑,这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随着脚下山路的延伸,人们经常看到一个驼背瘸腿,身材矮小的人正挥舞锄头,细心地在清除山路的杂草、荆棘,填补夹窄的路面。虽然,他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一擦,又投入紧张的劳动。这个卖力挥锄的驼背老人就是银伯元,他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一个方便群众、造福社会的善举。

2010年,银佰元偶然路过县教师进修学校后山,发现这一带山路崎岖狭窄,荆棘丛生,茅草密布,但是每天都有来此散步休息的居民,铺就多年的水泥路不仅老化而且过于狭窄,沿途也没有供游人休憩的地方。他不止一次听到散步的老人说:“要是有个石凳,走累了坐一坐该多好啊!”、“要是有个亭子遮风挡雨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默默地记下了,并很快付诸行动。身高仅1.3米的他,要挥舞木把长一米多的锄头是很吃力的,但他从2011年10月开始,一有空就扛上锄头,步行上山,向荆棘开战,向茅草挥锄,决心以自己残疾的身躯,凭着愚公移山精神,一锄一锄,一寸一寸,将荆棘铲除,将路面加宽,将陡坡削平,为以后铺新路打下基础。这对于他这样一个年过六旬的重度残疾人来说,体力上、意志上都是一个考验,但他一干就是三个月。起初,那些散步的人们以为他是拿钱做事的民工,后来,有人认出了他,惊讶地说:“哎呀,这不是大名鼎鼎的银老板吗,怎么还干这种苦力活啊?”他微微一笑:“你们好,我看到这里山路太窄了,不好走,影响大家散步、锻炼,我就用修一修,应该会好走点。”有的说:“银老板真是活雷锋。”有的说:“现在像这样无偿劳动的人太少了,如果能多一些,就好了。”他只笑笑,又低下头继续干活,不知不觉,汗珠渗出额头,多年前受伤的胸椎骨、腿伤都在隐隐作痛,一点点提醒他: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但很快,一种“两袖清风朝天去,要留美丽在人间”的信念把过往的痛苦记忆冲淡,他挥舞锄头,吃力而又坚定地挖下一片又一片茅草。渐渐地,原本狭窄的山路在一天天变宽,被修整的路段越来越长。而且,令人感到可喜的是,银佰元这种大公无私,“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打动了许多人,城区学校部分老师来了,农业局的干部们来了……修路的人从一个变成了一群,队伍在一天天壮大,工具不够,他自己掏钱买来工具,分发给大家;又出钱请师傅在山上打土坪,为修建亭子做准备。但自发参加修路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由于时间有限,体力不足,怕累坏了他们,银佰元决定从企业的利润里挪一部分,请人专门修路,然后,再把修好的山间小路全部铺上水泥,硬化。

2013年12月,由银佰元倡导,在双合社区见证下牵头成立了“双庐生态公园”筹备委员会,成员由银佰元、吕建兵、尹亮、王求保、林睦儒共5人组成,顾问刘长明、李红平,协办人何佳良。筹委会在县、镇、社区三级指导下,向公园所占责任土、山户主做出了保障其权益的承诺书、建立健全了财务制度、制订了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建设规划、管理水平正逐步走上正轨。

2014年9月,银伯元请来邵阳建筑设计院对公园建设项目做了可行性研究,并出具了研究报告;县发展和经济改革局对该项目进行了审查,正式行文立项,内设特色植物景区、滨湖走廊景区、露营休闲活动区和生态湿地花田等功能区,建设内容包括清风亭等建筑物3000平方米,山体工程20000平方米,人行道60千米,以及景点观赏、路灯、自来水、休息座椅等相关配套设施,并设置娱乐休闲服务区,经初步预算项目总投资1.2亿元。

面对如此巨额资金,他没有退缩,一手自力更生干,一手社会去募捐。2013年度筹得共捐款15.37万元,实际到位10.29万元,水泥50吨。2014年捐款20.07万元,推进公园顺利建设。

目前,银佰元已投资80余万元,在双合、石湾社区配合下修建毛坯路面12000余米,水电安装到位,在山东订购凉亭三座、石凳30余耗资26.8万元。为把从林业局调来的香樟,玉兰等共计2165棵各类绿化苗木移栽到园里,运输、搬运、挖坑、栽种各项费用就高达1万多元。维修水泥路4公里,新修毛坯路1万米,但离梦想中的大公园还很遥远,光修8个亭子就需200余万元。钱从哪里来?煤矿已按国家政策关停了,他又多方筹资,开办了选煤厂和环保砖厂。在此过程中,他还要顶着来自双合社区少数不明真相的居民的误解。他本想把严重老化的油树林做高位嫁接,改造成经济和观赏双效林,但遭到群众强烈反对。更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从中作梗,煽动说银佰元这么做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为此,他特意写下一份承诺书,打印出来之后,又复印了数百份,郑重告知双合社区全体居民:“我银佰元今日为‘双芦公园’所做的一切,全部是无偿服务,绝对不为自己谋一寸土,一分利!敬请广大居民监督。”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银佰元说:他将继续倾力为该公园投入资金,参与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为最终实现打造美丽新公园的大梦想而倾尽全力!

去年来,县政协主席李红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唐红艳,县委常委、副县长、统战部长陈小飞,县政府副调研员、扶贫办主任刘牮等领导被银佰元的精神感动,鼎力支持,批拨了20吨水泥、2万元现金,并指示交通局等单位领导给予支持。尽管这些物资是杯水车薪,但对银佰元是莫大的激励,更加坚定了他的公园梦。同时,他厚着脸皮,一个一个单位去化缘,去跟单位主要领导讲修公园的意义,如何建设高标准公园的思路,及资金的缺口等,争取赢得各单位的支持;几年来,他先后跑了100余外县直单位、企业老板,用真诚感动了一个个领导干部、企业老板。唐红艳县长批了5万元、陈小飞县长又批了3万元资金,唐荣贵批款3万元;宣传部、统战部、房产局等30余个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共捐得善款24.67万元,甚至还有个人捐款的。县长袁玉华在今年参加县政协联组会议上,银佰元发言:“关于请县政府把双庐生态公园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的建议,袁县长当众表态:“把双庐生态公园建设纳入2016年财政预算,并每年拿出几百万元予以建设双庐生态公园”。

在公园建设上,银伯元还在继续努力,还在继续沿着个人出资、社会捐资的道路前行,为公园成功造福社会,贡献自己的毕生的心血。

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境界有多高,你就能站多高。如今,过了花甲之年的银佰元仍在深情地憧憬他的一个大梦想:一座大型高品位的公园横空出世,园内山山相连,水泥路宽阔平整,八座亭子巍然耸立,刻有古诗词的文化墙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早晨和傍晚,居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沐浴着阳光,在鸟语花香中流连徜徉,健身休闲,琴棋书画,乐在其中。提升城区文化品位,他决定用十年时间圆梦,把原“双芦公园”扩建成县城最大、品位最高的公园。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