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2日,邵东人王瑞燮发表《天下邵东人——商界“湘军”与湖湘文化》一文,从邵东经济现象切入,认为湖湘文化在新时期应该契合湖南经济发展的节奏,用文化引导经济实践,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商界湘军”、“湘商”等多个口号。
这是“湘商”这一名称首次出现。
如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湘商已有数百万。他们正在合力抱团,寻求整体突破。他们不仅成为湖南“富民强省”的生力军,而且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短短十年间,湘商已如冉冉升起的朝日,照耀着三湘大地,成为湖南崛起于中部的重要力量。
湘商,湖南新时代的标志
事实上,湘商的组织形式——异地湖南商会,其发起和成立,比“湘商”概念的提出还要早一年。
2003年,湖南首个异地商会——重庆湖南商会诞生。此后,更多的异地湖南商会如潮水般涌现,湖南商人开始以团体的名字活跃在经济舞台上,湖南人力图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凝聚成团,让湘商气质高扬世界。
2009年5月,湘商前往中国第一古商城——怀化洪江寻根祭祖,彰显出湘商这个新群体后发赶超的强烈愿望。同年11月,在“中国第二届商帮峰会”上,湘商首次跻身中国十大商帮之列。2012年4月,省委出台了6号文件,全力支持湖南异地商会建设,支持湘商发展。
湘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业绩骄人,世人刮目。终于,在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的影响下,湖南又有了一面新旗帜——湘商,且随着湘商大会的召开,这面旗帜愈发醒目,高扬。
创业湘军,表现得最突出的当属明清宝庆帮的后裔——今天的邵阳人,特别是邵东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们听闻英国壳牌公司将在惠州大亚湾建厂,发现商机无限,于是呼朋唤友,以亿元为单位,携巨资到大亚湾发展,硬是在大亚湾畔垒起了一座崭新的惠阳城,人称“新邵东”。
事实上,改革开放伊始,邵东人就开始发展个体经济,首开民营经济之先河,走在全省、全国的前面。邵东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穷则思变,通变求新,首先弃农从商,走出家门,从事个体经商。在经商创业中,他们那种摸爬滚打、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作风,完全是当年“湘军”霸蛮精神的体现。
这批改革开放大潮下诞生的新一代商人,创造了引人注目的邵东经济现象,邵东人也可谓一支独特的商界湘军,“邵东现象”由此而生,这在当时被外界称为对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突围。此外,湖南还有“攸县现象”、“浏阳现象”、“涟源现象”等经济现象,也让人叹为观止。
湘商大会,三湘大地的经济盛宴
2007年9月27日,首届湘商大会在长沙召开,3000余名湘商代表参会。
会上,湘商们郑重宣誓:“将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容并蓄、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着力打造湘商品牌,向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湖南。”雄浑嘹亮的《湘商宣言》穿越麓山湘水,宣告湖湘文化与湖湘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首届湘商大会围绕“湘商精神与合作发展”主题,构筑了引资引智、扩大交流、拓展合作的平台,营造了“亲商、重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招商引资的最大亮点,当属湘潭易俗河经济开发区浙江企业投资兴业园,不仅项目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更引人注目的是,成功进行了由引进单个项目向集约化引进“项目集群”转化的尝试。招商引资实行集约化,引进项目集群,形成园区整体功能,实现产业联动。这在湖南引进沿海地区项目中还是第一次。
这一年也被称为“湘商元年”。它对湖南经济发展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对湘商的未来而言,更是迈出了坚实而沉稳的第一步。
2013年,在株洲,为期一天半的湘商大会共签约项目174个,引进资金1158.73亿元。本届大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176家湖南异地商会的知名企业代表和中央企业、国内民营企业特邀代表,以及省内48个代表团共1200多人参会。大会共促成投资合作项目174个,引进资金1158.73亿元,其中省级签约项目92个,引进资金766.12亿元。
从2007年到2013年,从首届亮相长沙,到第六届的株洲,湘商大会成了湖南的经济盛宴和重大项目孵化器,交出一张张骄人的成绩单,写下了湖湘经济发展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