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网讯(记者 罗中利 通讯员 李忠华 谭贤超)2月11日,北塔区状元洲街道办柘木社区的安置小区“景秀家园” 里张灯结彩,充溢着浓浓的年味,居民曾治国正在自家的“幸福临门”超市招徕着顾客。对于曾治国和他的乡亲们来说,在过去的10年中,生活已经大变样了。
10年前,曾治国一家8人就住在村头的几间平房里,以耕种3亩多地为生,年收入4000元左右。他告诉记者 “以前村里又脏又乱,都是泥巴路。因为要守着田里的庄稼,人走不开,也不太愿意外出打工。”近年来,柘木村等被列入邵阳市城市中心统一规划,邵阳市最美十条街之一的蔡锷路及2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相继在此落户,经过拆迁整治,柘木社区变成了“柘木居委会”,曾治国一家搬进了明亮整洁的楼房里。他的妻子、弟弟、弟媳也到城里的工厂上班。
搬出旧村落,住进新社区,邵阳市北塔区柘木社区的100多户村民“搬”出了新生活,“迁”出了新希望。
近年来,该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探索实施了产城融合、园城同建模式,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之路。据统计,12年来,北塔区有2万多农民“洗脚进城”,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城镇人口由2002年的4.91万增至2015年底的近8万。
农民变市民,安居是保障。该区在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的同时,建成城镇社区或乡镇社区21个,村民从村落走向花园。去年,总建筑面积约414621平方米、住房2394套的江馨·裕泽园安置小区开建,该项目所在地将成为我市新的商业区。目前,该区建成观音庵、新滩、匡家等安置小区(安置点)16家,玫瑰湾棚户区、雪峰桥磨石安置点等近20个安置项目已正式启动建设,全区安置小区实现容积率1.5、绿化率近30%。
大批农民享受“政策绿卡”进城,但也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为此,该区坚持社区园区同建共荣,带动了城市化与农民就业。全区先后培育壮大了食品加工、纺织、建材、商贸物流四大支柱产业,全力创建新滩社区等6个美好社区,逐步形成了以万桥、匡家社区为代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型、以丰江、资新社区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型、以柘木、资枣社区为代表的三产集聚吸纳发展型、以市园艺场、白田村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赶超推动型等“园城同建”实例,为吸纳农村剩余或转移劳动力提供了产业保证。为了让失地农民变市民,该区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出台个体就业免工商税、政府补贴贷款等相关优惠政策,帮扶失地农民创业就业。近3年免费开展失地农民技能、就业培训12期5000多人次,每年对征拆农民的培训率为98%,加上辖区湘窖酒业、李文食品等企业常年用工培训6000多人,绝大部分征拆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此外,该区坚持以文“化”人,引导失地农民步入幸福生活。全区成立19所市民学校、77个道德讲堂,组织开展“十大孝星”、最美庭院、美好社区等创建活动,所有社区制定了文明卫生公约,激发了市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助力实现村民变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