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时期农村信访维稳工作多变、复杂且繁重的实际情况,作者根据近一年在农村开展乡村振兴参与处理的所有村里信访案件,以及经过走访和询问了所驻村相邻3个村5年来近百起信访案列,经过梳理分类、归纳总结、分析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新时期农村信访维稳工作现状浅析如下:
一、当前农村信访维稳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信访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更加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同时也给农村的信访维稳工作带来更高的挑战。
(一)农村信访案件类型多元化
1.社会保障和国家政策改变等政策性问题影响的利益分配不均农村信访案件增多。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大量惠农政策,同时也投入大量资金用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近五年这四个村因为国家的扶贫政策而发生的上访案件达总数的30%。农村贫困程度不易明显区分,惠民救济政策不断增多,群众攀比心理加重,这种政策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引发的农村信访案件大量增加。还有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改变,原先因超生开除工作或受过处罚的一些村民上访要求政府补偿的信访案件。
2.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增多。随着农村林权改革和土地经营权、集体土地房屋产权确认发证工作的开展,引发的权属争斗也是当前农村信访维稳工作的难中之难。当前国家大力提高农村种粮补贴、征地补偿、森林补贴,以地为生的农民对土地更加毫厘不让,而由于历史问题,人为原因导致有些农村土地权属不清引发激烈的争夺,发生上访案件。
3.刑事犯罪引发的农村信访案件。由于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活安逸导致农村一些青年受不良思想影响,出现了赌博、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不良社会现象,此类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安定,很容易诱发犯罪,给农村造成不安定因素,这些问题处理不善,极容易形成信访事件。随着农村经济和交通的日益发展和提高,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各种阴暗的非法的诈骗活动不断渗透到农村,许多村民因为利益诱惑导致金钱被骗从而产生的寻求帮助的信访案件。
4.反映农村基层干部滥用权力、违法违规的的农村信访案件。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党和国家的政策最后落实者,有些农村基层干部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侵犯了农民的直接利益,由此产生的信访案件影响极坏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离间了党群关系。有些村级“四议两公开”没有落实到位,工作流于形式,群众意见大,反映村级缺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里没有及时公开村务、财务,工作缺乏透明度,而这种信访问题在村两委换届期间表现的更为突出。
(二)农村信访案件上访手段复杂化
农村普遍信访不信法。农村法律意识普遍薄弱、思维固执,容易激进,因此新时期农村的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缠访、闹访等信访案件层出不穷。少数举报人通过能言善道迷惑、用金钱利益打动、幕后操作鼓动不知情群众伙同群体上访,有时动不动联名网上发帖制造舆论威胁。少数举报人上访经验丰富,不仅自己缠访闹访,还与其他举报人相互串联,传授非正常上访经验,指导教唆他人上访,或者伙同一起缠访闹访。近年来,一些群众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就是有问题找政府,直接导致到党政机关进行集体访的频率高、规模大、人数多,占据了信访活动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的上访者认为“机关越大头儿越大,解决问题越快”,于是千方百计越级上访,制造不良影响。有的上访者蛮不讲理缠访、闹访。突出表现为不讲道理,片面强调自己的说辞或证据正确,进而提出不合理诉求,要求解决问题,不达目的就持续纠缠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有时还有过激行为发生。少数举报人见正常上访无效后,就采取堵门不让通行、大声喧闹、下班时间赖着不走等办法干扰正常办公秩序。
二、当前农村信访维稳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信访机制不健全,信访渠道不畅通。农村信访工作机制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上访案件的发生。同时,在对具体上访案件的处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必要监督,使得基层干部不依法行政,不作为或滥作为,更是造成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农村信访渠道不畅通,使许多案件本可以解决于萌芽的信访案件发展到难以收场的场面。农村信访责任未明确,一些村干部不认真对待调解村里发生的矛盾纠纷,甚至推诿、拒访、言语粗暴导致村民有苦难诉、有怨难申,逼迫不得已走上上访之路。有些村民反映的事情超出村干部的能力范围,由于牵涉到很多上级部门,村干部也无能力解决,只能告诉村民向上反映,而上级部门由于对农村反映的问题不重视、拖延甚至拒受理,诉求无门,引发群众内心的极大不满,触发他们的反抗之心,只能越级访、闹访、缠访。
(二)农村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农村基层干部处于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全面管理农村农民事务,但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痪散,基层干部素质低下,成为农村稳定的一大隐患。由于基层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削弱,基层干部与农民面对面的沟通少了,群众直接向干部和组织反映情况的机会和参与政治的渠道相对变窄了。民主治理流于形式,村务公开内容不实、不详、假公开,流于形式,群众对干部且多心、不放心,有意见,这就使得农民不寻求正规渠道、手段解决问题,而采取群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等方式来表达诉求,造成基层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农民自我维权意识提高,但法律意识仍然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相比以前他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电视、网络的普及,增强了农民自我维权意识。尽管农民的维权意识大幅度提高,整体法律意识却仍然薄弱。他们很少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首先,因为他们习惯于用传统方式解决问题,如依靠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农村家族势力,村干部调解,上级举报投诉等方式。其次,农村的低收入水平难以支付高昂的诉讼费用,即使他们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却止步于高昂的诉讼费。相比而言,他们只会选择上访这种相比付出却相对有效的维权手段。另外,在农村还存在一些农民由于思想觉悟低下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而发生的缠访、闹访的案件,他们的主张诉求根本不合理且不符合政策法规,但他们却企图通过非正常上访胡搅蛮缠,扰乱政府工作秩序来达到一己私利。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信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维护农村稳定。根据国务院的信访条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信访工作细则,包括信访工作总的程序、各项制度的步骤、各种的文书的规定等。健全信访工作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各部门既要分工合作又要紧密联系,不推诿扯皮,做到诉求有受理,处理有着落,事毕有回访。落实各级各部门信访责任,増强各级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局意识与全局观念,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认真做好接访,疏导,汇报、处理等各个环节工作,尽量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苗头阶段。拓宽信访渠道,采取开通信访电话、设立信访意见箱、接访、干部下访等形式,方便群众咨询,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入的合法权益。
(二)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强化政策理论学习。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权力的监督,防止基层腐败,树立农村清正廉洁之风,从源头消灭因为基层腐败导致的信访案件。同时加强干部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各级信访工作部门和信访接待人员要彻底转变门难进、脸难着、事难办的不良工作作风,热情主动做好群众的接访工作,听取来访群众的意见、建议或要求,及时登记,认真疏理,务实调查,归口督办,当好人民的公仆。农村基层干部是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最终的落实者和执行者,所以他们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新时期党的政治理论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吃透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时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随时注重农村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提前做好排查疏导,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大信访工作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发资料、送书籍、放电影、开展法律服务等形式,进校园、进村大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荣观的学习、宣传、教育,増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与和谐共处意识,提高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减少群众不懂法、盲目上访。建议每个村由法律援助中心配备一名法律工作者作为该村级法律援助员定期到该村开展信访待,参与处理涉法信访案件,解答上访群众的有关法律问题,解释司法规定,宣传法律知识,并提供诉讼法律援助。
(四)加大对非访、缠访、闹访等上访行为的打击力度。信访是公民的合法权利,群众有权利通过信访途径表达各自利益诉求,信访部门有责任帮助信访人解决信访问题。但是,如今一些思想顽固、行为偏激、企图借非访制造压力甚至以访谋利的上访现象比较突出。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为此,建议加大非访缠访闹访“三访”行为依法打击力度。
1.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横幅、宣传标语、流动宣传车等宣传载体,大张旗鼓宣传《信访条例》内容,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
2.要落实专人收集信访办理程序相关资料,公安机关要发挥主力军作用,重拳打击非访缠访闹访行为;法院、检察院要积极配合,支持打击“三访”工作;
3.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台要及时曝光打击“三访”典型案例。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完善的信访机制,多种举措的共同实施,各部门相互配合,大力提升农民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农村信访维稳工作所遇到的难题,才能创造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关于发挥信访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作用的思考》
《政工师论文集》
(作者:洞口县罗溪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林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