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 通讯员 杨彬
11月1日至3日,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暨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邵阳召开。记者深入易地搬迁安置点和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实地感受搬迁群众的生活变化。
搬迁群众“融入好”,收入节节高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一栋栋安置房红瓦白墙、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鲜花交织,赏心悦目。
(白水洞集中安置点。郑旋 摄)
紧邻白水洞风景名胜区,白水洞集中安置点建有住房33栋,安置群众126户409人。因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引进“白水洞研学基地”项目,建起一个集中小学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亲子旅游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每年接待学生、旅游团体10万人次。
“基地提供保洁、保安、劳动维护等公益性岗位,30多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上班。”白水洞村村委会主任曾庆武告诉记者,基地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
在隆回县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业小区,442户1600余名搬迁户有家有业,生活日新月异。
小区内,养老服务中心、图书馆、充电桩、休闲文化长廊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物业服务公司定期组织开展广场舞、篮球赛、茶话会等活动丰富多彩。小区外,配套建设的城东幼儿园,让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学年画、做印染、制陶艺,享受优质教育。
(兴业小区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郑旋 摄)
从小区步行10分钟左右,来到安置点就业帮扶车间——湖南和亚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搬迁户范桂贞在车间里,负责各类运动鞋来料加工。“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她说,苦日子过去了,现在生活很适应、很满足。
在新宁县白沙安置点,五亩脐橙带富一个家庭。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模式,该县大力发展脐橙产业,52户搬迁户参与白沙园艺场脐橙种植,种植面积300余亩,户均年收入超2万元。
犬木塘水库工程是湖南重点工程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来自附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工人抢抓秋日好时光,抓紧施工,加快水库抬填工程进度。
(搬迁群众参与犬木塘水库龙湾岭抬填工程施工。郑旋 摄)
水库(枢纽)建设、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给排水设施、库岸防护工程、水库抬填工程......犬木塘水库建设工程六大板块实施以工代赈,当地1.69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各地互学互鉴,后续扶持更有力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以工代赈把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
(11月3日,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暨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邵阳召开。郑旋 摄)
现场会上,邵阳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宁远县、安化县、花垣县、张家界市永定区、华容县东山镇桂竹村、犬木塘水库建设工程协调指挥部等8个单位围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以工代赈工作,深入交流了各地经验做法。
“十四五”以来,湖南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工作目标,有力有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通过就业驱动、产业带动和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搬迁群众拥抱新生活、走上致富路。
我省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460个,安置搬迁群众18.76万户69.4万人,安置点道路、饮水管网、电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并配建监控设备、通信网络、垃圾转运站等设施,搬迁群众居住条件全面改善。
易地搬迁,不止“挪个窝”,更要“铺好路”。我省通过深入开展“五个一批”,即整合资源对接输出一批、拓宽载体吸纳一批、支持创业带动一批、设置岗位安置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等方式,有序组织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吸纳务工,多举措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在全省32.78万有劳动能力搬迁群众中,目前已有32.7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9.76%。引导企业到乡镇村集体闲置场地和集中安置区创办厂房式就业帮扶车间,全省安置点建成帮扶车间1569个,吸纳直接务工搬迁群众就业1.2万余人次。
(隆回就业帮扶车间,搬迁群众加工制作运动鞋。郑旋 摄)
以工代赈的本质,也是吸纳搬迁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增加群众劳务收入。今年以来,我省积极争取中央以工代赈资金4.85亿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0个,目前已带动群众就业1.2万人,发放劳务报酬8785万元。
“互学互鉴、拓展思路,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省湘西办主任夏文斌表示,在重点工程或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帮助更多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有力推动大中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