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运与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邵阳籍作家周后运在广州漫谈文学创作与生活积累的关系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陈南先 2024-06-13 16:50

邵阳新闻网6月13日讯(通讯员 陈南先)6月13日,邵阳籍作家、邵阳市“最美乡贤”获得者周后运在广州理工学院白云校区开设讲座,与广大师分享他从部队退役后只身南国寻梦,如何成为知名作家、奥运会火炬手的故事。他讲座的题目是:《我是时代的一朵浪花——漫谈文学创作与生活积累的关系》。

周后运说: “魏源、蔡锷是我的老乡,我从部队退役后又长期生活在叶挺、廖仲恺、邓演达的故乡惠州,人生最难忘的两座城市是湖南邵阳和广东惠州。”两地丰厚的历史与人文精神滋养着他的成长,回顾起人生的几个重要转折点,他表示是“尚信重义、敢为人先、文明开放、求实图强”的邵阳精神激励着他,是“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伴他度过最艰难、最迷茫、最重要的几个时期。

周后运在洞口县黄桥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度过了苦涩而美好的童年。家乡有很多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古迹,优良的家风以及蔡锷、袁也烈等英雄的故事伴随着他成长。

1991年12月,周后运光荣入伍,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小爱好文学的他,一边刻苦训练,一边坚持读书写作。艰苦的军旅生涯,锻炼了他强壮的身体,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丰富了他的学识和阅历, 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学雷锋标兵”他立志一定要成为一名作家,为英烈树传,为时代放歌。

1998年12月,周后运因公身负七级伤残退役后,放弃了家乡安稳的工作,怀着报效祖国、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来到广东发展。寒来暑往,经历了无数辛酸和痛苦的他,花了5年的功夫,终于在2002年冬天,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沧海横流》。

《沧海横流》一书出版后引起媒体关注,媒体以《打工仔写出长篇小说》为题,对他进行了报道。在追逐梦想的艰苦历程中,他义务为外来工维权支招,追回1000余万元“血汗钱”。同时,积极组织公益普法,并自费出版法律读本《维权在线》《民企维权“宝典”》。因文化公益事业成绩突出,2009年2月,周后运被评为广东省五星志愿者,还荣获第九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第五届全国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

成为奥运火炬手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邵阳和惠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桥头堡,出现了很多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热爱文史研究的他再次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相继创作出版《儒将蔡锷》《碧血丹心—邓演达传》《开国将军袁也烈》等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八部,并在家乡洞口创办了全国文艺家雪峰山创作基地、雪峰山农家书屋。为家乡广大莘莘学子宣讲红色文化30余场次, 捐赠爱国主义图书50余万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获“邵阳市最美乡贤”“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近年来,他创新创业,成功实现了由文学成果向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将革命英烈红色题材文学成果进行转化和创新,把广东代表性美景和人文作成竹简等文化礼品, 打造广东文旅“新名片”,向全球推介美丽广东。他同时被列为惠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先锋典型”和惠城区“最美退役军人”,并受聘为邵阳市人民政府惠州专家顾问组秘书长。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周后运认为文学创作与生活积累也关系紧密。他说:“文学创作源于生活, 文学高于生活。 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制约作用,又不能忽视作家个人的主观作用。”他强调,大学生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同学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从事文学创作更要注意生活、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积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讲座结束前,周后运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

讲座嘉宾简介:

周后运1971年出生于湖南洞口,现旅居广东惠州,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受聘为惠州市红色文化辅导员、“东江老兵团”宣讲员,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发表作品400余万字, 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创作出版《儒将蔡锷》《开国将军袁也烈》等文学作品八部。醉心红色历史人物研究成果丰硕,被誉为“公益好作家”。曾被中央新闻单位、全国学术团联合授予第十七届“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十二部(委) 联合授予“第五届全国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等称号,当选为奥运会火炬手。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