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笔者认为要有效整治基层形式主义“虚症”,需要多方联动,下足“实功”。
要优化基层管理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把精神落实到位,必须把好三关。一是要把好文件关,切实精简文件。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要减少不必要的层层转发,减少纸质文件,推广电子文件,确保文件内容精简实用。二是要把好会议关,严格精简会议。严控会议数量,控制规模规格、减少实地会议,合并同类会议,推广视频会议,提高会议效率,确保会议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把好考核关,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等。完善政绩评价考核机制,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追求短期效应和表面文章。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考核频次,既关注政策落实的文字材料,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了解政策落地的实绩和老百姓的评价。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减少重复报送资料,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落实中。
要强化基层赋权增能。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真正落到实处,重点要做实三项工作:一是赋予基层相应职权,使其权责对等,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政策。二是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让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更多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重点“规范借调干部”,把不向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严控向市及以上单位借调干部等规定落实落地。三是强化基层力量整合。持续释放改革活力,推行“区域化大党建”“党建联盟”等创新举措,夯实党的基层基础。有效整合基层社会的多元治理力量,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为基层赋权增能提供重要保障。
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有效遏制基层形式主义,必须建立健全两项机制。一是畅通基层表达反馈机制,重点是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及时公开重大事项,扩大基层的知情权。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整合利用各种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表达反馈载体,丰富基层干部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尊重和保障基层干部群众表达的权利和机会,对基层意见及时通报反馈,提升基层干部参与感。二是完善问责惩处机制,关键是要严格规范问责工作的程序机制,秉持严肃、精准、规范、审慎的原则,既要坚持原则,对触碰底线问题的干部严肃处理,又要关心关爱干部,敢于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撑腰。要建立整治形式主义问题“直通车”机制,通过对形式主义的线索收集、处理、曝光,进行问责问政,让基层施政者心存敬畏,不搞花架子。
要做实干部基本培训。发挥好县乡党校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的基本培训,引导基层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重点是改进工作作风,克服急功近利、政绩冲动;形成求真务实的自觉、真抓实干的作风、迎难而上的担当和一抓到底的韧劲,切实筑牢思想防线。县乡党校的基本培训要做到无死角全覆盖,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从思想认识的源头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
要注重实效与群众满意。遏制形式主义,必须注重工作实效和群众满意。一是要强化结果导向,淡化痕迹管理。避免形式上的“留痕主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二是要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加群众满意度。健全以群众为主体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和组织更多的群众参与干部政绩考核。增强群众评价的权威性,加大群众考核的话语权比重,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认定干部工作实绩的最重要依据。
有效遏制基层形式主义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源头治理,需要政府、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协同发力,恒久用力,形成合力,把基层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励担当作为,推动基层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