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县新闻联动成为提升新闻传播效果和效率的关键策略。这种联动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受众需求,还能通过协同传播增强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文章通过分析市县新闻联动的必要性,探讨其在优化新闻资源配置、增强舆论引导效果以及推进智能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应用。特别是通过“龙行邵阳过大年”这一成功案例,展示了市县联动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新闻传播的创优效应,为未来新闻传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市县新闻联动的必要性分析
(一) 适应受众需求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现代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一需求变化要求新闻传播更加精准地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同时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市县新闻联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通过整合省、市、县三级媒体资源,市县联动能够有效地拓宽新闻的地理覆盖范围,实现新闻的精细化和定制化报道。市县新闻联动可促使信息快速跨区域流通,匹配不同受众的需求。例如,当某个县的新闻事件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时,通过市县新闻联动,这些信息可以迅速传播至更广泛的区域,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这种快速的信息流通机制不仅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也使得受众能够从多个视角和层面理解事件,增强了新闻的影响力。
(二) 提升新闻传播效率
在当前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提高新闻的采集、制作和传播效率成为重要议题。市县新闻联动通过整合各级媒体资源,显著提高了新闻生产的工作效率,优化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速度。市县新闻联动的首要优势在于资源共享。在这种模式下,不同级别的媒体机构可以共享采访资源、编辑技术和传播渠道。例如,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由县级媒体首先响应并进行现场采访,市级媒体提供技术和编辑支持,省级媒体负责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扩大报道范围。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不仅加快了新闻的制作和发布速度,也保证了新闻内 容的深度和广度。市县新闻联动还能有效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在没有联动机制的情况下,各级媒体可能独立采集相同的新闻材料,导致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市县联动通过明确各级媒体的功能和角色,使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每一级媒体都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 发挥协同传播效应
市县新闻联动通过整合多级媒体力量,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协同传播的集成效应,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协同作用不仅增强了新闻的影响力,还能够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通过快速、多角度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力。此外,市县联动还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信息发布口径,对于处理危机事件、进行公共政策宣传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有效的信息协调和高效的资源整合,市县新闻联动为社会稳定和信息透明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融媒体时代市县新闻联动的创优效应
(一)提高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态发生深刻变革,优质内容的生产和高效传播成为 提升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市县新闻联动机制有助于打造精品力作,放大传播效应。以邵阳新闻网站策划的“龙行邵阳过大年”新春走基层系列视频报道为例,该系列报道备受好评,每期节目浏览量逾万,多篇报道被湖南卫视、湖南经视采用刊播,传播效果显著。这得益于市县新闻部门的紧密联动,网站对标上级部署,聚焦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两大主线,立足邵阳地域特色,以“龙”为主题元素,紧扣时令、民俗、民情,形成了富有创意和创新的策划方案。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甄选报道对象和内容素材,确保选题贴近群众、紧扣关注点。系列报道通过纪实手法,展现基层的年俗文化、节庆活动以及发展变化,氛围欢快情怀满满。如《九龙山下村晚璀璨》聚焦村民自导自演的“村晚”节目,细节刻画了新时代乡村生活的变迁;《龙凤欢腾宝瑶村》通过龙凤客栈老板返乡创业的故事,见证了乡村文旅发展等,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振兴的火热现状。网站主导整体规划部署,为县市区提供策划指导和专业培训;县市区则根据网站要求完成采集制作,网站再进行质量把关。如《石龙兴村水龙舞》经过三次补拍四次修改打磨, 最终成片充分展现了非遗文化魅力。
(二)优化新闻资源配置
新闻传播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平台等诸多要素。在融媒体时代,资源的优化整合刻不容缓。市县新闻联动有助于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优化配置。"龙行邵阳过大年”系列报道呈现了一种市县联动的新模式:网站统筹策划,县市区协同执行,人力、技术、平台互补共享。人力资源方面,网站派出编导、记者等骨干力量前往县市区采访拍摄,提供专业指导;县市区也抽调业务骨干参与,双方形成了联合攻坚队伍。这种模式避免了县市区人手紧缺的困扰,网站也可借力使力,达到1+1>2的效果。技术资源方面,网站提供了拍摄器材、剪辑设备、传输网络等服 务平台支撑;县市区则拥有扎根基层的临场制作能力,实现了技术的互补共享。
(三)增强舆论引导实效
融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难度加大,市县新闻联动有助于凝聚认同、汇聚人心,增强舆论引导效果。这一点在“龙行邵阳 过大年”报道中得到充分体现。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导向,体现家国情怀和主流价值取向,从而为舆论引导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报道策划要环环相扣。如《石龙兴村水龙舞》通过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龙溪蜿蜒水酒香》通过描绘乡村新貌,传递了党和国家关心农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龙凤欢腾宝瑶村》则展示了返乡创业的时代新风采。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串联起家国大情怀,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四)推进智能化建设
智能化是当前和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市县新闻联动有利于合力推进智能化建设。“龙行邵阳过大年”报道的传播渠道环环相扣、立体式发力体现了智能化特点。包括多家市县新闻单位通过统一的采编支撑系统、平台矩阵进行高效协作,实现了内容生产、管理、传播的协同联动。 当一个作品生成后,即可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质量审核和分发下发,在“邵阳发布”等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再经人工筛选后在其他平台滚动推广,形成了智能化运营的初步模式。这种联动机制为各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提供了便利,避免了低效率的重复建设。各级媒体无需再自主开发相似的系统平台,只需对接联动体系即可实现采编赋能和内容汇聚,有利于节约成本投入,集中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升级。
三、融媒体时代市县新闻联动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统一战线和联动机制
构建统一战线,建立市县联动机制,是推进融媒体建设的重中之重。“龙行邵阳过大年”新春走基层报道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在这个报道策划中,邵阳新闻网站发挥统筹作用,市委宣传部总体指导,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和融媒体中心积极落实,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统一战线。一方面是上下协作、贯彻执行联动。市委宣传部对报道的主题设计、内容框架等进行了具体指导,并向各级宣传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全力支持和配合。在此基础上,邵阳新闻网站提出策划方案,明确可操作的执行计划和任务分工,为县市区提供策划指导和文案支持,并牵头进行质量把关。各县市区则根据网站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有序组织实施。另一方面是左右联动、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网站统筹协调、倾力输出,与县市区形成优势互补、人才共享的纵向协作链条。网站派出骨干力量对口指导,县市区抽调业务骨干参与实施;网站提供技术平台支撑,县市区贡献基层采集制作能力;网站进行质量审核,县市区结合实况进行创作修改。整个过程中,双方定位清晰、责任到人,既相互借力又独立负责,实现了优势互补、目标统一。构建统一战线、建立联动机制,不仅有助于集中优势资源,更巩固了上下左右的联动合力。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次很好的改革创新尝试,为推进融媒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
(二)打造融合发展的内容供给
优质内容是吸引受众、增强影响力的根本所在。市县新闻联动的核心就是打造融合发展、创新创优的内容供给。“龙行邵阳过大年”报道正是内容创优的典范。策划时,邵阳新闻网站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立足基层群众需求,以“龙”为主线,紧扣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将地方年俗、非遗文化与发展变迁融为一体,形成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策划构思。创作过程更体现了内容融合的理念。除邵阳新闻网站,各县市区新闻单位也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挖掘本地特色元素并融入报道。如武冈市将非遗水龙灯纳入《石龙兴村水龙舞》,新邵县以《龙溪蜿蜒水酒香》讲述龙溪铺镇的水酒文化,各地的本土视角、传统文化、生产生活实景无不渗透其中,让内容立体丰富。同时,坚持全媒体呈现使内容形态多样。除视频外,还衍生出图文、微视频、 漫画等多种呈现形态,构建起全媒体生态。特别是主渠道“邵阳发布”微信公众号,通过深度剖析和巧妙编排,解锁了长视频在新媒体传播中的“硬伤”,制作出具有创新性的长视频专题作品,推动内容形态迭代升级。
(三)创新智能化运营模式
在融媒体时代,创新智能化运营模式是顺应大势、提升效能的应有之举。市县新闻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布局,推动了内容智能化运营。“龙行邵阳过大年”报道通过统一的采编支撑系统和平台矩阵,实现了线上智能审核分发和线下现场制作无缝衔接,初步构建了智能化运营的模式雏形。线上,当一个作品生成后,即可通过系统进行质量审核和分发,在“邵阳发布”等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再经人工筛选在其他渠道滚动推广,全程智能化高效运转。线下,前期充分准备、提前采集预演,后期再高效制作发布,保证了作品质量和时效性。
整体设计,构建智能化中台体系。中台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基础,可为采编播发等赋能。未来,市县新闻联动有必要优化系统架构,整合算法模型和底层数据,在中台层面集中部署智能技术和功能服务,为融媒体赋能。比如建设智能化内容管理运营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运作;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内容智能分发系统,挖掘、管理、利用智能算法,实现内容精准配送;引入人工智能,推动新闻生产和运维自动化、智能化,大幅提升质量和效率。
赋能创新,让人机协同成为新常态。目前,市县新闻联动智能化虽然刚起步,但人机协作的思路值得坚持。一方面,充分运用AI等技术辅助采编创作, 如通过智能分析引导选题方向、智能撰稿提高初稿质量等,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培养编辑运用智能工具的能力,促进传统人力和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人机协同新模式。
未来,市县新闻联动可顺应发展大势,借力5G、 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构建云上采编播发一体化平台。基于云技术打造智能新闻生产调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按需分配任务;基于云存储共享内容资源;通过云桌面协同创作生产;最终实现内容全生命周期云端一体化运作,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同地区发展基础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分阶段推进。通常情况下,可先从易处着手,在市级媒体重点突破,积累经验后再在县级媒体全面铺开;也可在内容管理、编发流程等重点环节先行智能化改造,待成熟后再逐步扩大范围。总之要立足实际,把握节奏,注重创新实践,推动融媒体智能化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
融媒体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市县新闻联动可以为此提供新的机遇和路径。“龙行邵阳过大年”系列报道的成功,依赖于邵阳新闻网站为县市区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 等多种方式,网站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传帮带,切实提升了县市区记者的业务水平。
县市区记者参与整个采访拍摄制作流程,在网站编导的驻场指导下,实现了经验传帮带和实战锻炼,对新手记者的成长帮助尤为明显。此外,网站骨干记者亲临一线,深度参与也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可以说,市县新闻联动为各级媒体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为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成长进步创造了条件。通过这种渠道,省级媒体可以了解县级传播需求,为精准培训提供方向;县级媒体也能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和融媒体理念,填补短板,实现共同进步。
传统新闻工种壁垒已逐渐被打破,新的技能要求催生出新的岗位和培养模式,如全媒体记者、AI算法工程师等。市县新闻联动机制本身的创新和优化,也对参与者的创新思维和组织协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长期实践将助力人才在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等方面持续转型升级。人才资源是媒体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格局,才能为融媒体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市县联动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和实践路径。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环境的进一步演变,市县新闻联动应不断创新和完善其策略与实践,强化智能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转型 的需求,有效提升新闻媒体的整体竞争力。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化,市县新闻联动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流舆论场的构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建设更加开放、互联的新闻传播环境贡献力量。
(作者 孙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