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故事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潮湖村有一棵150余年树龄的沙果树,这棵沙果树挂有一块醒目的铭牌:一棵树。
一棵树上挂着“一棵树”的铭牌,不是为了突出它的树龄,也不是为了突出它的果实,而是源于宁夏著名饮食商标“一棵树”。
20世纪80年代,从湖北来到大武口潮湖村的马凤兰,靠卖凉皮谋生。因为摊点依傍着这棵古树,她便以“一棵树”命名自己的店。
▲沙果树下的“一棵树”铭牌(图片来源:宁夏新闻网)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一棵树”凉皮已发展成为连锁品牌。“一棵树”不仅取得了自治区著名商标,还被授予“宁夏优品”。
“一棵树”只是凉皮在这里入乡随俗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关于凉皮的传奇和创业故事在这里上演。
20世纪90年代,随丈夫从山东烟台移民到石嘴山的张彩平,在文鹏小区里开始做凉皮、卖凉皮。文鹏小区过去叫三住宅,所以张彩平也给她的凉皮店起名“三住宅”。
▲三住宅凉皮店(图片来源:大武口区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微信公众号)
这些“随意”的店名看似简单,实则藏着时代的痕迹,体现着石嘴山独特的文化。
一棵古树,见证了凉皮由陕入宁,融入本地,且形成宁夏大武口凉皮独特的“酸辣香”滋味的演化过程。
这滋味承载着石嘴山地区人口迁徙历程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记忆,已成为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缩影。
为何馋人的味道不断加进来
凉皮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陕西。据《长安县志》和《留坝县志》记载,相传秦始皇时期,南郑县逢大旱,稻米质量极差,无法纳贡,村民面临危机之际,有个叫朱十三的乡绅,将陈年大米磨浆,蒸制成凉皮上贡。秦始皇尝后大为赞赏,免了当年赋税,并将凉皮指定为贡品。
▲朱十三向秦始皇进献凉皮(AI制图)
制作凉皮的技艺在唐宋时随人口迁移逐渐扩散。当小麦种植与面粉研磨技术在中原逐渐成熟后,小麦粉逐渐成为制作凉皮的主要食材。
自秦汉以迄明清,不断有人口移入今天的宁夏一带,汉中凉皮制作技艺亦随移民传入石嘴山地区。这些移民以农耕为生,将凉皮作为日常饮食,并在迁徙过程中与当地食材结合,形成“薄如蝉翼、筋道弹牙”的宁夏特色凉皮,演变为当地的传统小吃。
▲秦朝时,石嘴山市位于北地郡西北边塞。(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石嘴山位居黄河中游上段、宁夏北部,黄河贯通其南北的地理特性,使蒙古族、藏族、回族、汉族等各民族交往交汇于此,不同的饮食文化自然而然也在此汇集。
石嘴山设治后,在明代属陕西,清代属甘肃,东、北、西三面与内蒙古毗邻,这种多民族交往融合、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决定了石嘴山能融合各地美食特色。
20世纪60年代,石嘴山以煤城立市,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推进,来自陕西、四川、东北等地的众多建设者来到石嘴山。大量的移民增强了石嘴山崛起的活力,也带来了五湖四海的口味。
▲美味的大武口凉皮(图片来源:大武口区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微信公众号)
汉族饮食的变化多样,回族对食物原汁原味的追求在此结合;陕西的洗面蒸制工艺、四川的麻辣调味手法在此碰撞;山西面食的筋道、老醋风味,内蒙古奶食的粗放在此“混搭”……
众口难调与市场需要,催生了凉皮的工艺改良。重芝麻酱和重油被摒弃,呛辣被调和,宁夏平罗辣椒的香而不辣,成为酸辣清爽口感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盐池厨师高万平将羊肝切粒后与辣椒面同炸,首创“羊肝炸制工艺”,使“羊肝凉皮”成为爆款。
▲用盐池滩羊炸制羔羊肉(图片来源:地道风物,冯大伟 摄)
久而久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带着乡愁的饮食技艺,汇集出石嘴山凉皮色泽微黄,晶莹剔透,松软筋道,酸辣香爽,老少咸宜的城市饮食风格。
一碗始于秦皇宫贡品的凉皮,带着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故事,逐渐成为各民族“舌尖上的享受”与“味觉共同体”的纽带。
被融合的新滋味
石嘴山凉皮的独特风味和品牌形成,缘于地缘,亦缘于人缘、情缘。
黄河自黑山峡入境宁夏,在银川平原灌溉的麦子质地独特,品质优良。
宁夏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造就了以平罗辣椒为代表的慢慢涌入味蕾、后味绵长的香辣。这种香辣与以热油激发芝麻、花椒等辅料产生的香气,形成酸辣香甜的复合口感,令宁夏人欲罢不能。
▲平罗辣椒:有“灵魂”的辣糊糊(图片来源:平罗县融媒体中心)
石嘴山是个移民城市,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来自湖北、东北、山东、甘肃等地移民的饮食习惯,让凉皮与面筋、黄瓜丝、花生碎、香菜等配料,相亲相爱,提色增味。
从关中平原移植嫁接到宁夏平原的凉皮,将“十里不同酱”的传统,化为多民族智慧与文化相互影响认同,成为各地人员与物资不断交流与融合而成的饮食文化的具象表现。
凉皮本是市井传统小吃,是舌尖上的中国千百种美食之一,而石嘴山大武口凉皮传民俗于市井,载乡情于心头的文化特质,却赋予它民族融合与团结的精神内核。
不同民族共同喜爱的这道美食,已不止于果腹之物,更承载了集体记忆、地域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注脚。
▲凉皮(图片来源:幸福大武口微信号)
石嘴山凉皮的前世今生,是一部用面粉与辣椒书写的移民史,也是一首舌尖上的民族文化的交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