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讯员专栏

追寻大圳精神的足迹——一位00后大圳水利人的成长手记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戴晶 2025-07-14 11:20

我叫戴晶,来自湖南岳阳,女,现年24岁,2025年1月参加工作,现为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麻林水利工程管理站办公室工作人员,性格开朗大方,工作扎实肯干。爱好摄影、写作。怀着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希望用镜头与笔触记录灌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美好。

今年一月,我离别家乡,来到位于崇山峻岭间的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麻林水利工程管理站报到,成为一名大圳水利人。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山路蜿蜒起伏,一弯接着一弯,让我心中有些不安。直到最后一个弯转尽,大圳水库大坝猛地撞进眼帘。灰褐的坝体自山脚拔地而起,矗立在天地间,每一寸都透着浑厚沉稳的力量。我曾多次看过它的图片,但当我真正站在坝脚下才明白:轻薄的纸张和淡雅的色彩承担不起那一砖一石垒砌的厚重,它沉甸甸的压在我的胸口,却又让我感到莫名的踏实。

新人的第一课,是“走”。跟着同事们巡库查堤,灌溉保供,刚来的我还听不懂当地方言,有时候百姓用方言说着自己灌溉上的困难,我得连蒙带猜,一遍又一遍的求证,跟着巡渠,也时常记不清哪段是重点,到后来也一寸寸的摸清了这渠的“脾气”,哪儿易淤塞,哪段怕水冲,哪片坝墙后面护着百亩良田。一次过山涧的铁索桥,桥身晃晃悠悠,我攥紧冰凉的铁索,脚下发飘,再看前面的老同志,步子又稳又实。那一刻懂了,“熟门熟路”四个字,就是日复一日踏遍的脚印垒起来的。

这脚印,也踩在那些急难的时候。记得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站里灯火通明,同事们彻夜值守,盯着水情,没人合眼。也记得跟着站支部保“春灌”,跑遍了辖区的沟沟坎坎。哪块田种什么,啥时候最渴水,水怎么放才顺当,都得摸得门儿清。望着脚下守护的大坝和渠道,心里那点模糊的东西突然清晰了——这坝上坝下,连着的是一家家灶头的烟火,是土地里沉甸甸的指望。老领导回望着因除险加固而干涸见底的库区,轻声对我们几个年轻人说:“干了一辈子水利,这把岁数,大概也就见着这一回库底喽。”这话轻飘入耳,却沉压心头。原来担当,未必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许,在这里守好这一寸土、管好这一座坝、护好这一方水,把日子过成责任,把责任熬成习惯,这就是水利人最实在的传承吧。

日子久了,巡渠、守坝、写材料、值班……琐碎得像山里的石子。经常有人问:“女娃子来这里图的是什么呀?”我自己内心也有点迷茫,图的是远离城市的喧嚣?图的是高山流水的宁静?直到我站在坝顶,眺望远处的稻田,心就慢慢安定下来。我图的是学以致用,是在需要我的地方守护好这一方水土,造福淳朴的灌区人民,在乡村振兴和农业丰收中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

虽然我出生于岳阳,但望着大圳灌区的山山水水,心里头却渐渐生了根,原来所谓的“归宿”,不是生来就有的地方,而是用双手、用脚步、用真心,在这片土地上一点点焐热的温度。往后的日子,便如山间溪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跟着前人的脚印,只管赓续着“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精诚团结、求实创新”的大圳精神前进就是了。(作者 戴晶)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