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网7月31日讯(通讯员 周国辉)深夜的急诊室里,3岁的莹莹(化名)睁着无辜的大眼睛依偎在妈妈怀里。几小时前,她在家玩耍时误将一颗晶莹的玻璃弹珠当成糖果吞了下去。当妈妈发现弹珠不见时,惊恐瞬间攫住了她——那颗直径1.6厘米的弹珠,此刻正在女儿小小的胃里。
急诊X光清晰显示:胃内一颗球形异物。更棘手的是,胃镜检查发现莹莹胃里还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弹珠被完全覆盖。内镜中心石书友副主任当机立断:“食物太多看不清,现在取风险太大,先禁食观察。”惊魂12小时后,再次胃镜探查显示食物已排空,那颗要命的玻璃弹珠依然躺在胃内。石主任娴熟地操控“取石网篮”套住弹珠,缓缓退出——当啷一声,弹珠落入托盘,莹莹父母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莹莹的遭遇绝非个例。《中国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2021)》指出:5岁以下儿童占误吞异物患者的75%,其中1-3岁幼儿最危险。美国数据显示,每10,000名儿童中就有17.9例误吞事件发生。
更令人忧心的是,异物种类日益复杂:
纽扣电池:滞留在消化道时,可能会导致黏膜损伤、坏死,形成局部并发症。
磁性异物:多枚磁铁会隔着肠壁相互吸引,导致肠穿孔。
尖锐杀手:枣核、鱼刺、牙签等可刺破血管引发大出血
传统高危品:硬币、玻璃珠、玩具小零件阻塞气道
这些“小东西”为何成为儿童杀手?
致命陷阱1:酷似糖果的伪装者
纽扣电池的金属光泽、彩色磁力珠的鲜艳外观、透明玻璃珠的晶莹质感,极易被幼儿误认为糖果。有孩子甚至因同伴一句“算你厉害”的激将,赌气吞下磁力柱。
致命陷阱2:麻痹性无症状期
约30%的误吞事件初期无症状。一颗硬币可能在胃里“安静”停留数周,而纽扣电池在造成严重烧伤前,孩子可能只是轻微烦躁。
致命陷阱3:错误家庭急救
当发现孩子误吞异物,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让孩子吞饭团、喝醋,这些“土方法”可能导致尖锐异物扎得更深,电池短路加速腐蚀。
预防比抢救更重要:给家长的“安全清单”
危险品高危管理:
✓纽扣电池锁进专用盒
✓磁力玩具仅限学龄儿童在监督下使用
✓尖锐物品(针、牙签)即用即收
2.居家环境扫雷
✓孩子爬行区定期“地毯式搜索”小物件
✓购买玩具时摇动听声,防隐藏小零件
✓避免穿戴易脱落饰物的衣物
3.进食安全黄金法则
✓3岁以下不吃整粒坚果、带核水果
✓鱼肉务必手工去刺
✓吃饭时禁止逗笑、追逐
危机时刻的“三要三不要”
1.要做的:
记住误吞时间、异物特征
携带相同/类似物品紧急就医
保持孩子安静,避免哭闹增加耗氧
2.禁止做:
不要用手抠喉催吐
不要强行喂食喂水
不要凭“拉没拉出来”判断安全
当莹莹的玻璃弹珠被取出时,内镜中心的石主任神色凝重:“这颗珠子若进入小肠,可能卡在某个狭窄部导致肠梗阻,那时就只能开腹手术了。”这句话值得所有家长刻在心里——再娴熟的医疗救治,也比不上防患于未然。
专家提醒:
每年寒暑假是儿童误吞异物高发期。请把家中零碎物品装入带锁收纳盒,就像保管药品一样谨慎。孩子的生命安全,就藏在这些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