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之际,经文化部确定、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正式公布,在此次公布的35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市城步吊龙舞和武冈丝弦2个项目入选。
舞龙又称为舞龙灯,舞龙之俗早在唐代就盛行于城步苗族群众中。每逢春节喜庆的日子,当地苗族群众都由村寨组织舞龙活动,以舞龙迎神消灾,驱邪恶而祈平安。千百年来,苗乡的九峒四十八寨都有舞龙灯的习俗,并以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分龙灯的颜色和表演形式,其中以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最有文化艺术特色。下团村吊龙集手工艺、绘画、音乐、武术、巫傩文化、梅山文化和礼仪习俗等文化融为一体。吊龙舞既是苗族群众对龙文化的创造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该村人们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强身健体的群众文化活动。
武冈丝弦是一种民间曲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演唱历史。民间传说武冈丝弦是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木从老家凤阳带来的。而据《武冈州志》记载,在明朝时期,江浙一带的丝弦音乐传入武冈,与本地风格迥异的民间音乐以及说唱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丝弦小调,这种小调逐渐自成一体,被称为武冈丝弦。武冈丝弦演唱形式为时调、小曲和小戏,曲调柔腻婉转、柔和优美,抒情轻快,颇有皇家之气。
至此,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到11个。
(市非遗保护中心)
城步吊龙舞
武冈丝弦小戏《双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