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市打通农村改革“最后一公里”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胡南春 2017-04-26 17:23

日前,湖南省委改革办调研指导组莅临武冈市,在邓元泰镇政务中心、木瓜村卫生室及湾头桥镇桐木村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等地走访时,对农村综合执法中心建设、新危改、新薄改、新医改、新政改、乡镇经济发展综合功能平台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其改革意识强,方法新,亮点多,可复制,能推广,至此,武冈市打通农村改革“最好一公里”。

让执法基本功夫做足

从前,行政执法权、执法人员过多集中在市直有关职能部门,造成乡镇街道部分区域出现人员缺位、力量薄弱、效率不高等矛盾,加之管辖范围过宽,无法及时处置乱搭乱建、占用耕地、挤沟占路、非法生产、乱砍乱伐、污水乱排等违法行为,呈现一派“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看不见、管不着”等被动局面,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环境,扰乱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其体系、方式等基本功夫急需提高。

改革后,在全市综合执法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下,农村执法将交由市公安局统一调度,经财政整合执法部门相关资金后,严格按“受理办公区、办案区、生活服务区”三个功能,一个中心能够覆盖5个乡镇”的计划新建总体要求,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筹运行”的指导思想,现已启动用地选址、规划图纸、施工图设计、招投标等工作,预计国庆节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农村综合执法中心建成后,不但能够消除基层执法空挡和死角,杜绝群众反映突出的行政违法现象发生,成功维护社会、市场、群众生产生活三类秩序,有效缩短行政执法时间,确保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能让执法范围延伸到每一个乡村社区,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开展监管工作,全面增强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快法治建设进程,让行政执法健全到“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一体化模式上来。

今年,该市拟新建执法中心3个,全部实行联合执法与委托执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让执法重心下移到基层,经执法力量整合后,“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将变梦想为现实,进一步让执法基本功做足,从根本上畅通三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全面推进“新四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让“新四改”获得感提升

如何提升群众获得感?这是摆在武冈市委政府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在政务服务阵地建设上,2015年该市设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分别为1个、11个。由于面积小、功能差、力量弱等因素制约,工作开展处于找人难、事难办、事拖办、事不办等试点阶段,老百姓获得感不强。2016年,该市计划投入3840万元资金,决定在“新建政务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升级改造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一个标准规划上,全面建成18个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16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现已形成“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上一次门能办好事”新格局。并且,该市还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按照“1+N”新模式规划,根据便民服务、农技推广、电子商务、党员活动、农家书屋、文体活动、村村响广播、村级警务等类别进行专门设置。对新建一层的,规定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评审造价分别为296平方米、249平方米、45万元。而对于地窄、改建、扩建三种特殊原因,执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方法。目前,全市新建合并村服务平台117个,改扩建村活动中心综合服务平台182个,范围农村全覆盖。

“富不富,先看屋”。到2015年危改之前,武冈市共有A、B、C、D四级危房逾2.6万户,由于量大点多,监管一度顾此失彼,致使1-2万补贴传统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贫困老百姓获得感一度停滞不前,给全市改造工作带来难度。武冈市委市政府了解情况后,一方面立即组织整改,另一方面精心谋划,积极作为,科学选准了对象、集中整合了资金、统筹帮扶了建房、结对援助了搬家,而且统筹住建、民政等专项资金2.25亿元,按照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程序、统一建设、统一指挥的原则,采取“确定对象、三通一平、爱心施工、搬迁安置”的办法,一举破解几十年未解之题,目前农村D级危房或无房户改造任务5479座全面完成,让贫困老百姓住上新房子,填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历史空白,让老百姓受益看得见、摸得着。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该市农村留守儿童高达87%,针对才几岁的孩子,身心健康尤为重要。相对于危改而言,薄弱学校改造似乎更为棘手。而在163所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场地建设差、功能不齐全、师资力量弱、阵地不明显等缺点,像教学、食堂、宿舍、厕所、运动区域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配套设施形同虚设,学校92%没有课程实验室、仪器室、音体美室、多媒体室(电脑室)、语音室、劳技室等,导致教师外流、幼儿远读现象年年发生,标准化乡村学校建设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知道后,毫不犹豫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纳入民生工程来抓,拟投入项目资金4.3亿元,方法上一律沿用“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统筹安排,本着“有需求,用得好”的原则,坚持标准、政策、建设、指挥“四个统一”,程序上则依据“学校规划设计-教科局评定把关-乡镇组织建设-指挥部监管”有关步聚进行操作。而今,该市已竣工学校106所,其它57所将在年底完成。

解决办事、住房、读书“三难”后,“身体为关键,小病不出村”再一次成为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焦点。这回与前“三改”不同的是,把健康放在了重中之重。2015年后,该市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2亿元,坚持“稳步推进、步步紧逼、各个支破”原则,紧盯改革方案制订“最先一公里”,紧扣服务三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改过去村医执业在家、素质参差不齐、设施设备不全、安全隐患较多、小病当大病治,“费人、费心、费钱”困扰一代代农村人的尴尬局面,明确把“适度超前,十年不落后”、“边远村优先、选好址的村优先、基础条件达标的村优先”的前瞻性发展思路作为改革第一标准。除了逐一实现选址、报建、融资、开建“四个统一”外,同时还对搞好“三通一平”、四类77件设施设备配置、加强村医队伍培训管理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处理,采取从财政拿出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补助基本药物经费、新农合补偿三方面解决村医待遇,有效避免“国家补贴资金照发不误,问题依然成为问题”现状,从根本上稳定医疗卫生队伍。2016年,全市299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后,农村群众获得感、村医成就感、群众认同感达到“三个增强”,确保基层医疗卫生“好看病、看好病、少花钱”从童话变身现实。

让增收促老百姓脱贫

武冈位于湘西南五县市中心,素有黔巫要地之称,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71.84万。该市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57万亩、林地93.45万亩,归属传统农业大县市。

过去,由于绝多数老百姓距市区偏远,加之固定门面、开店经商等条件制约,给许多从事田里、栏里、山里、土里等生产经营户贸易带来诸多不便,加之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窄小、交易场所相对滞后,让某些特产无法实现应有价值,许多东西没有及时有效对接市场,经常发生不卖、不买、难卖、难买四种情形,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三农矛盾,制约了农民发展空间,给增收带来一定困难。

近年来,该市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要求和邵阳市委市政府“二中心一枢纽”战略部署,以加快建成湘西南中心城市和全面小康武冈为总览,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三点四基五中心”工作格局,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注入强大新动力。

而在乡镇经济发展综合功能平台改革建设中,该市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功能布局、审批程序、资金投入、检查验收、奖罚措施“七个统一”流程操作,所缺资金以“按揭模式”向国家开发银行争取中长期低息贷款,偿还以每年财政常规预算应投入资金进行支付,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切实做到提前投入、提早受益,这样即解决燃眉之急又确保安全可靠。从此,乡村经济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养积极性,实现买卖共赢新局面,该市计划投资3亿元,计算方式以每个乡镇街道3000万元左右为基准,根据“4+N”模块配置要求,以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小商品交易市场、客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为标配,采取按需增加异地扶贫搬迁、文化活动场所等方法,实现“无阻碍、全天候”农产品交易平台全覆盖,时至今天,该市湾头桥镇、双牌镇已动工建设,其它7个乡镇也相继完成选址、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另外9个乡镇街道正在抓紧推进。

到3月底止,该市共有贫困村85个(2016年并村后),现已退出11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为115290人,如今脱贫58084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48元,同比增长8.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5元,同比增长12.8%,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5%,待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增收将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一轮亮点。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