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城丽景】片片城砖镌变迁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 2013-04-10 00:00

今望古城墙,遥想金戈铁马。

屹立的城墙,仿佛诉说“铁打的宝庆”故事。

“铁打的宝庆”,流传于世的民间俗语,说的是战争时代长沙与宝庆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位置。而“铁打的宝庆”的由来,不仅仅在于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更在于其历史悠久和固若金汤的城墙。

古今悠悠城和墙

宝庆古城墙,这一片城砖,见证了古城历史变迁,见证了古城的成长发展;它如张开有力的臂膀,将宝庆城民紧紧拥抱在它的怀中,守护着古城的一方百姓。

市志记载:早先有土著人聚居,至楚王族白公善,首先在此筑城,当时称为白公城;西汉初,始置昭陵县;吴宝鼎元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辖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区,为境内建郡之始。西晋太康元年,武帝司马炎因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始。南宋理宗赵殉当太子时,曾封为邵州防御使,其做皇帝后年号“宝庆”,把邵州升为宝庆府,用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因此邵阳又被称为“宝庆”。

升宝庆府后,城池扩大,开始修建的宝庆府古城墙,是古城宝庆的标志性建筑。明朝初期,又改建石城墙,以宝庆府署为中心,建有5座城门、七楼、十二炮台,呈封闭式城池格局。城墙全长为4370米,高8.3米,为青石和红砂石垒筑,门洞为砖石券顶结构。至清代,宝庆同知黄文琛重新修缮。整个古城墙东濒邵水,北临资江,西、南凿地,坚不可摧。如今,在资江南路北门口附近的街面能找到当时府治的地图。

站在古城墙下,古城墙的墙壁上的几棵小草,在风中簌簌作响,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历史故事。黄色块石青色砖头垒砌而成的城墙可以作证,滔滔滚滚向东流的资江水可以作证,这里曾经演绎了一场血与肉无情搏杀的大决斗,去聆听那冰凉冰凉的砖石,金戈铁马的声响似乎在耳边激昂地鸣响。

金戈铁马历传奇    

真正让“铁打的宝庆”流传于世的,也正是那金戈铁马。固若金汤的古城墙,扼杀了率领20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的梦想。

石达开离津入湘,率部出走,想仿效诸葛亮隆中决策,由湖南借道趋湖北,途经宝庆尽收剽悍壮丁,扩充兵员军粮,然后入鄂决战胡林翼,立足湖北置办水师再入蜀,以蜀为基地再争霸天下。

150多年前,石达开率军行至宝庆,围攻宝庆城。

准备用久困之计将宝庆拿下,便调遣数十万部众环城展开,三面包围宝庆府。兵分三路各据险要地形,构建营垒,挖掘壕沟,布置木栅、陷阱,将宝庆围得铁桶一般。

而湘军在宝庆府仅数万人,据城自保有余,出城破敌则力有不逮。左宗棠将新兵置于城中,以城墙阻石达开锋芒,避开与石达开主力正面厮杀。待守城日久,新兵逐次刀头见血,新人熬成老卒,再开城迎战石达开久疲之师。五月刚至,石达开主力冲出营垒,全面进攻。宝庆城内外全部清军,均陷入包围,内外消息断绝,但依然遭到守城湘军依靠城墙和有利地势负隅顽抗。石达开久攻不下,仿效湘军围困九江战术,围而不打,欲令守城湘军自溃。战事旷日持久,湘军援军纷纷赶到。石达开围宝庆已两月,连营百余里,日食米数千石,毫无进展,粮草将尽。石达开感叹一句“铁打的宝庆”,无奈地挥挥手,领着部队西去,这一去,壮士一去不复返。

至此 ,铁打的宝庆 ,因为牢固的城墙而名扬天下。

新砖旧瓦镌春秋

曾经有一段时间,古城墙残垣断壁,仅仅留下当年装门的几个石孔供人回忆。最后只剩下茕茕孑立的临津门和北门口,一色青石玄武岩砌成,依斜坡而建。一片败落,让人只觉萧条。长满茅草的城墙,看不出曾经在历史上守护了一方百姓的痕迹。

但民族的优秀瑰宝总不会被雨打风吹去。2007年,邵阳对古城墙和资江南路进行了改造,焕然一新的古城墙,依旧古香古色,只是少了当年矢石炮火留下的痕迹,所有的硝烟往事随历史而消散;多了夜幕的繁华,市民茶余饭后漫步资江南路,触摸古城墙的呼吸,倾听资江的吟唱。

如果说,古城墙是一本书,那么,北门口耸立的牌楼,正式这本书的页码,牌楼写就了邵阳历史的演变:昭陵、邵陵、邵州、宝庆、邵阳,同时,书中的内容,还展示了最具邵阳特殊的民俗风情铜像:祖孙两人井边挑水、制作猪血丸子、卖烤红薯、舂糍粑,体现的是邵阳人民的和谐生活。

现实与历史,在修缮后的宝庆古城墙中最为显眼,一片新砖一片旧瓦,正是现实与历史的最佳结合。一块旧的城砖,见证的可能是一场战争,见证的可能是宝古佬的拼搏,见证的可能是2500余年的变迁;而一块新的城砖,它的衔入,就是融入了邵阳发展的血脉。

【摄影:刘芳军】

【编辑:刘芳军】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