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相对的北门口码头与九江码头。
沿资江往下,过新邵、冷水江,经新化、安化、桃江、益阳,最后进入洞庭湖,到汉阳,这一路都是宝古佬的足迹。在不少城市,宝庆码头就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
不知道从何时起,资江之畔的宝古佬开始利用资江水运与外界沟通,进行贸易往来。而当时的“毛板船”,见证了宝古佬的气魄和智慧。宝古佬溯资江水运从什么地方出发?邵阳的码头应该是宝古佬经济的起点。
有史记载:清代的宝庆府是商业、手工业城镇,又是湘西南农林副土特产、手工艺品集散地,这里盛产的手工业品和玉兰片、龙牙百合、苡米、茶叶、煤等土特产品,通过毛板船销省内外,再运进洋布、绸缎、钟表、书画,也运进瓷器、海味、糖、盐等货物。早期的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路从资江用木帆船、毛板船运输,旱路则靠脚力肩挑。
从明末清初起,宝庆府这里就有了沿资江、邵水停靠的北门的货码头、东门的柴码头、河街的盐码头。随着物资集散增多,后来有新增了临津门、保宁街两个码头。
民国初期,又有了关门口的米码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城市用煤量增大,在高庙潭附近又有了泥湾的煤码头。到解放前,邵阳市共有八个码头。
如今,不少码头由于桥梁的架设而销声匿迹。
来往的渡船便利着市民,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唯一残留在世人眼中的,大概也只有北门口、九江码头算是比较亲近的了。而泥湾码头、田江渡、神滩渡,大概也只有老人的言语中述说过,或者史料上记载过。
清朝道光年间,正式以宝庆为始发点的毛板船在资江水域最为盛行的时候。也许100多年前的这个夜晚,九江码头绝不是如今几艘船在资江两岸来回穿梭。而是数十甚至上百的毛板船在这里试水和载货,一件件玉兰片、龙牙百合、苡米等土特产,和一担担的煤,也会让如今如此宽敞的北门口码头显得拥挤而热闹。待满载之后,只等天明破晓,宝古佬们便撑驾着毛板船,满怀着希望,拉成队伍缓缓向资江下游而去。几天之后,他们的货物连同毛板船在汉口或者长沙销售完毕。几十名宝古佬在当地的宝庆码头歇息几日,再一同乘船归回资江,远远看到耸立资江之滨的北塔,那也许就是宝古佬最为兴奋的事情了。
而当时,宝庆府并不仅仅只有北门口的码头是他们的起点,泥湾码头、神滩渡、东门等码头,也是水上宝古佬的家园。
其中神滩的历史似乎更为悠久。神滩晚渡,已经成为一个传说。资江二桥的架设,让神滩渡废了工夫,再无当年的景致。当地的居民说,资江二桥未架设之前,这里有木篷船义渡,并在河边划出了义田16亩为义渡开支。
当时的神滩码头,是通向隆回、洞口、武冈等地方的要道渡口,可见码头的重要性。其神滩名字的来由更是一个传说,称古时有神秘的铁船往来于两岸之间运渡,曾有渔人于渡旁得一头盔,长0.5米,重5公斤,故称“神滩渡”。当时码头还建有神滩晚渡亭,每当夕阳西下,红色的亭子映衬碧绿的资江水,行人争渡,桨声人影,波光粼粼,景色十分绚丽。明朝佥事杨廷芳就写过一首《神滩晚渡》的诗:“路转神滩入望赊,归人待渡簇平沙。空江寂寂来鸿渺,远树依稀落日斜;暝色酿成千里雾,橹声摇碎一江霞。纷纷世故忙如蚁,那得浮生鬓不华。”
而离九江码头最近的泥湾码头,也已经被资江一桥所取代。而当年,正是煤炭走出宝庆的最快捷出口。装载100多吨煤炭的毛板船,据说大多从这里出发。毛板船的航路主要从邵阳到汉口或长沙。毛板船运一船煤,运到汉口,可获成本的五倍以上利润。每十条毛板船,在江上打烂七条,剩下三条到汉口,还有赚头。许多水上宝古佬从这里发家,最后在武汉、长沙等宝古佬常停靠的码头安家。宝庆人从码头走了出去,闯出了宝庆人的世界。
资江邵水河畔的这些码头,虽然已经有不少已经难觅踪迹,但是他们为宝庆发展画下的浓墨重彩,已经留在了无论处在何方的宝古佬的心中。就是这些码头,起航的毛板船,成为世界航运史上最独特的一种船只,这种船只启动了宝庆商人的巨大商机,带来了深厚的文化与商业资金积累,更是为航运史上写下了一段精彩的传奇。
【摄影:刘芳军】
【编辑:刘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