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文物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一处似篆非篆、似汉字非汉字,还夹杂部分符号文字的石刻。2011年6月20日,市、县两级文物部门组织考查组,到现场进行了专题考查。
一、石刻古苗文考查基本情况
该处石刻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仙鹅村陡冲头一组。这里山高林密、溪水纵横,最高处是西面高耸如云的海拔1768米的观音山(黄阳山),其东面山脚有一条叫陡冲头的两条山坳,呈阶梯状沿溪水西高东低走向分布,一些奇特文字和符号的石刻就分布在这两条山坳中。初步考证,有文字的摩崖石刻共48块,其中,比较清晰的有23块。
这些古苗文共同的特点显示,一是受汉文化的影响,一些方块文字字形与汉字基本相似;二是文字之间没有标点标注,但其中夹杂一些不知其意的图案或符号;三是一些字形似篆非篆,似汉字非汉字。
二、湮灭了两个半世纪的苗文相关资料考证
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苗族同胞形成了悠久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也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苗文。清代末期陆云士所著的《峒溪纤志▪志余》中专门保留了“苗书二章”,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城步苗文资料。它印证了城步确有苗文,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广泛在苗族聚居区使用。
三、苗民起义与古苗文消亡的关系
城步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苗民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本民族旧俗,民风强悍而淳朴,但是,依旧无法摆脱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与剥削,于是,无数次苗瑶山民揭竿而起,为生存而战。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当属乾隆四年城步苗族首领粟贤宇、杨清保为领袖的苗族大起义。
粟贤宇自称“李天保再世”,率领起义军扫荡以城步横岭峒为中心的湘桂边境苗区的清军据点。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六月,乾隆皇帝下旨,任命贵州总督张广泗为钦差大臣,调集湖南、湖北、两广、贵州等五省官兵和数万乡勇,向城步苗军展开了大规模进剿。直到乾隆六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乾隆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事务大臣张广泗给乾隆皇帝上了一封奏折——《张广泗奏查获杨清保等人折》,奏折上写道:“……臣将送到符纸详细查阅,类系巫师祈禳,并无句读文义可寻,印摹似篆非篆,亦不成文……”。奏折中所提的文字符号即为苗文。
直到此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才认识到这种似篆非篆的文字,实为城步苗民内部使用的特殊文字——苗文。其后,清政府在城步苗族聚居区实行屯田养兵,编联保甲,并采取了五项高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消灭苗文,以防止苗民使用这种文字再次举事。乾隆五年六月十五日,乾隆皇帝下旨:“从前捏造篆文,即行销毁,永禁学习,如有违故,不行首报,牌内一家有犯,连坐九家,治寨长失察之罪”。在清廷的残酷镇压下,城步苗文在湘桂黔边区慢慢消失了。
通过走访当地苗族老人,查阅相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对比,我们发现,这些古苗文石刻的地理位置处于历次城步苗民起义的核心地带,距苗民起义军领袖李天保设在长安营龙家溪的老营仅一山之隔,距今绥宁黄桑坪苗乡的上堡苗王古国金銮殿遗址约十几公里,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刻有苗文的大石块都取材于当地,位于山坳底部中心位置,大多字面朝东,背对高耸如云的观音山,结合当地苗民在重要活动中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分析,这些大石及大石上古苗文的作用,当是古苗民或苗民起义军在某些重大事件或宗教活动中的祭祀之物。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起事的历史,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与所谓的巫术迷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城步古苗文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宗教信仰,以及在与汉民族交往、相互渗透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字,它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湖南苗族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作者:曾晓光】
【来源:邵阳市社科联】
【编辑:杨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