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邵阳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包括心理、道德、信仰、审美、思维方式,以及礼制、风俗、行为方式等,散落在民间,历时久远,传承至今,并且也深刻地烙在了该地区的传统民居上。因此,研究该地区的传统民居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该地区的城市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邵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2.1 选址崇尚自然、讲究风水
邵阳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上大多是遵照风水的基本原则,非常看重周围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如谭人凤故居、魏光焘故居,其屋场选址四面皆是青山环绕,地势后高而前低,背山面水,呈负阴抱阳之势,体现了屋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传统的朴素生态观念和儒道“天人合一”的思想。
2.2 布局主从明确、阴阳有序
邵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通常按照阴阳理论的“四象”时空观,将院落式建筑单元划分为四象空间:即“太阴”空间——室内空间或私密空间(内檐空间);“少阴”空间——廊檐空间或过渡空间(外檐空间);“少阳”空间——天井空间或半私密空间;及“太阳”空间——户外空间或开敞空间等,体现了传统建筑美学封闭与开敞对立统一的原则。
2.3 结构内敛含蓄、讲究实效
邵阳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多采用砖木结构,以穿斗式木构架作为整体框架,砖墙砌体或木质墙体为围合,建筑内部也常采用木材作为空间隔断,谭人凤故居的北厢楼和魏源故居的东厢房均采用这种结构,其形态高大,空间灵活,且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表现出邵阳人在性格上讲究实效的特质。
2.4 装饰古朴淡雅、追求吉祥
邵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墙等大多装饰有与佛教、道教相关的民间典故、戏曲故事、生活场景等题材多样的木雕塑,其内容图案多为吉祥的动、植物或如意、宝瓶等,反映了屋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屋主重视对后代的宣传和教育。
3.邵阳市城市化建设中的人文缺陷
不言而喻,邵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这种追求和谐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是邵阳精神的表征,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所必须的人文意识。然而,内敛中庸的农耕文化在孕育了邵阳人不畏艰苦、勤劳朴实、刚烈倔劲、火辣热情等性格的同时,也造就了邵阳人狭隘的农民个性和私有观念,这与现代城市的市民意识是极不相称的。因为市民意识对和谐环境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所强调的是市民在一个城市中生活时所拥有的共同感受,而农民意识对和谐环境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所强调的却是个人及家庭自身的感受,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对待诸如日照权、建筑高度、环境卫生等方面,个人部分和公共部分的营建是不一致的,即往往只重视个人部分而忽视了公共部分。
4.结语
可以说,邵阳市市容环境“脏、乱、差”的历史根源实质上就是狭隘的农民意识使然,而且,邵阳人这种狭隘的、局部的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很长时间难以改变,这对邵阳市现代城市文明建设有着较大的消极影响。为了搞好邵阳市现代城市文明建设,除了借鉴邵阳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崇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朴素生态观念,还要扬弃狭隘的农民意识,培养良好的市民意识。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作为政府应从“以经济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城市管理转变,表现为改进“以罚代管”的权力控制、行政命令等非人性化的管理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和目标管理等手段,顾及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邵阳市近年来向江南的一些城镇学习,因为到过江浙城镇的人都知道,那里的街道环境很优美。然而,值得邵阳市政府借鉴的,首要的不是怎样规范市民们的行为,而是怎样规范政府的管理。举例来说,在城市的“脏、乱、差”环境没有得到基本改善的前提下,对某一个人的不良行为比如“随地吐痰”进行罚款,不仅不能有效地制止这种行为,反而会引起逆反心理,以至于他会变无意识“随地吐痰”为有意识“随地吐痰”,因为,他认为这个城市本来就很脏,不是他个人的责任。其结果是,他可以做到一天24个小时在任何地方吐痰,而政府无法做到一天24个小时在任何地方都能监管到。相反,如果政府从城市污染的源头上进行治理,比如加强对城市道路或公共建筑施工质量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监管,使得城市的环境优美干净,那么,那些“随地吐痰”的人会为他的不良行为而感到不好意思、羞愧和心虚,这时,如果对一些极不自觉的不良行为加以惩罚,才可以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其次,作为市民应从传统的、狭隘的、局部的“天人合一”的农民意识和价值观转变为现代的、整体的市民意识和价值观,即把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审美观和道德观融入到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中。只有城市这个大家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了,个人的小家才能更有效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作者:周新力】
【来源:邵阳市社科联】
【编辑:杨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