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美丽邵阳”的发展战略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谢恒
“美丽邵阳”源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邵阳作为湘西南大市,建设美丽邵阳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部分。“美丽邵阳”经济发展战略是为了加快邵阳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增强邵阳经济发展实力,推动邵阳市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邵阳市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共谋邵阳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邵阳。鉴于此,“美丽邵阳”经济发展战略是邵阳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也是科学发展观精神的重要体现。
一、邵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邵阳市是湖南省人口最大、面积第3大的城市,但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下游水平,同发达地区差距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较弱。2011年,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907.23亿元,占全省的9635.19亿元的4.62%,总量居第九位,但人均12797元,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42.9%,居倒数第一位。
经济结构不优,工业化进展慢。2011年全省一、二、三次产业比为13.9:47.5:38.6,邵阳则是24:40:36,说明邵阳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12.83亿元,占全省的3.89%,居十一位,人均工业增加值4413元,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35.9%,人均规模工业增加值4149元,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33.6%,工业化程度仅相当于全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省八十年代中期的水平。
财政十分困难,人均收入偏少。2011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27亿元,为全省的2.7%,人均财政总收入935元,仅为全省平均数的四分之一。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4元,排全省13位,仅高出自治州23元,比全省低5230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2.3%%。
小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邵阳市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272.19万人和525.3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4.13%,城市化水平然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为全省最低,比倒数第二的湘西州还低1.94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217.61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全省的7.96%,人均农业增加值3069.5元,只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3.9%,农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二、科学发展观对促进“美丽邵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面对邵阳经济发展现状,邵阳经济改革势在必行。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促进美丽邵阳经济发展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功能。从以上邵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不难发现,邵阳发展过程中,存在政治气氛浓厚,经济意识不够;社会包容性不强,从政环境不优;人的见识不宽,思路办法不多,产业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发展指导思想不利于邵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邵阳经济发展树立新思想、新思路、新路径。因此,在邵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需要注入一种邵阳特有的精神气概,需要把人们发展的思路拓宽。而科学发展观功能就是实现“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将成为邵阳经济发展新动力,并诱发“美丽邵阳”的形成。“美丽邵阳”如同一个企业的品牌,让邵阳人民乃至全世界联想到他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美丽邵阳”外部正效应不断扩大,逐渐提升邵阳的认知度、美誉度、联想度。
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美丽邵阳”经济发展战略
“美丽邵阳”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邵阳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邵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是实现邵阳后发赶超、加快邵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造福邵阳人们的美好愿景,是邵阳精神的集中体现。
1、发扬历史文化,构建文化体系——形成邵阳精神
邵阳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城。历史的传承使邵阳形成了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崇文习武、勤劳仗义的文化传统,造就了清末的思想家魏源、一代名臣曾国藩(原宝庆人)和护国大将军蔡锷和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等杰出代表,独特的邵阳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部分。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因此,发扬历史文化,古为今用,发挥邵阳人“勤、诚、义、先”即勤劳朴实、诚实守信、为人仗义、敢为人先的精神,构建邵阳人所独有的价值体系,邵阳人拥有自己的文化体系,才会有一种力量促使邵阳人民向前奋进,成为物质生产力,发扬与传承邵阳精神。
2、强化政府领导,推进制度创新——政府组织创新
实施邵阳发展战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必须建立强力推动型的政府,强化行政推动力和公信力,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提高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和公信力,有赖于政府宗旨的确立、职能的转变、权威的树立和作风的形成。在强化政府领导改革时,推进制度创新需与时俱进,如推进用人制度的改革,要加大领导干部选任选拔体制改革,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只有改革,实施政府组织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融入邵阳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美丽邵阳出谋划策。
3、坚持生态保护,建设保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为此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建设保障机制,建立权益保障机制,对相关的林业、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开发与发展设置产权,实施产权归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某种资源使用的“过度拥挤”现象,防止陷入“公共地悲剧”。同时,对赋予产权的企业实施绿色开发激励机制,实施明显的奖罚措施。因此,坚持生态保护,发展绿色经济是新型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以绿色经济助推城市化,以现代农业提升新农村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改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实现弯道超车和后发赶超。这是邵阳的个性定位,也是科学的发展之路。
4、打造投资洼地,实施合理布局——经济发展战略
打造投资洼地,优化投资环境是关键。环境是一个地方的无形品牌,环境决定发展速度,决定发展质量。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开展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邵阳要成功实施其发展战略,必须全力以赴打造更加宽松、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增强环境的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推进项目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规划布局上,邵阳西南部武冈、洞口、城步、绥宁、隆回、新宁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优势独特,可以将其打造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一体;强化邵阳市区的龙头作用,加速市区三区(北塔区、大祥区、双清区)与新邵县城、邵东县城的融城步伐,尽快实现城市向东北方向的扩张;建设好湘中交通枢纽,形成东部城市交通网,改善市内外环交通系统;促进东部城市群设施完善、信息共享、产业延伸、生态优良、优势突出,成为现代工业的增长极,积极融入“3+5”,对接长株潭城市群。
5、保障民生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保障民生利益,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让他们在投入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物质保障。而与此同时,邵阳社会秩序一直受到很多民众的关注,早在90年代末,很多民众给邵阳的印象就是“脏、乱、差”,而21世纪的邵阳,虽然无论在环境卫生、还是社会秩序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需要彻底的改变,需要政府部门下大功夫、费大力气,只有社会秩序良好,人们的安全才有保障,才会融入邵阳的经济发展来,才会促进邵阳和谐持续发展,“美丽邵阳”才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