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邵阳精神研究】建筑宗师刘敦桢

来源:邵阳市社科联 作者: 2013-05-31 00:00

建筑宗师刘敦桢

周新力 

一、引言

刘敦桢是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与吕彦直、童寯、梁思成、杨廷宝合称国内“建筑五宗师”。作为一代邵阳人中的佼佼者,他生平事迹中所蕴含的个人品格修养和道德精神为邵阳的后辈们树立了榜样,成为了邵阳本土文化和邵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刘敦桢生平事迹与成就

1897年,刘敦桢出生于新宁一个官宦之家。1913年以优异成绩取得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16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学习,次年因个人志趣转入建筑科。毕业回国后不久,他放弃了在南京中央大学的优裕生活,举家北迁加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期间,他与梁思成密切合作,一改过去国内研究中国古建筑单纯依靠在案头考证文献的片面方法,带领青年助手,或分散或集中,前往各地进行实地调查。从1932 年到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的前夕,他先后调查了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的许多古建筑,在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一共写出总量达50 万字的30 多篇著作(其中包括与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鲍鼎、蔡方荫诸先生合作的9 篇),大多都登载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至第6 卷上。这些竭尽心力的工作既为我国这门新开辟的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石,也确立了他在这一学科中的学术地位。1943年,他重返中央大学(建国后改为南京大学)任建筑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刘敦桢留任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并继续讲授中国建筑史、中国营造法及西方建筑史等课程。在极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条件下,他首先带领研究人员分赴各地,对一切建筑之源的民居开展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出版了阶段性成果《中国住宅概说》。这部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专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产生了国际影响。1954 年夏季,他主持确定了以苏州为中心、以私家园林为重点的研究方针,以及缜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完成了经典巨著《苏州古典园林》。

为满足我国教学、科研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从1958 年起,刘敦桢先后主持编写了《中国建筑简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又一次做出巨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敦桢被诬蔑为“封建余孽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无端迫害和不公正的批判。他在给学员们的信中写道:“从个人的得失出发,确实丢面子,但从严肃的任务看问题,就无所谓面子不面子了。鲁迅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即是这个意思(我有一颗孺子牛的印章)。”1968年5月10日,饱受磨难的刘敦桢因病去世。

三、结语

从刘敦桢一生的事迹中不难总结出他作为邵阳人的骄傲所透射出的品质修养和道德精神:一、求学时努力刻苦、坚持不懈,并具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明思想。表现为他学习了许多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与社会思想,并在日本吸纳了先进的西方建筑科学文化和日本全国上下对历史文化古迹和园林的高度重视与刻意保护的意识。二、工作时不畏艰苦、严谨认真,并且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表现为:一方面为回国后不久即放弃优裕生活, 前往北平全力投入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常年在野外奔波,不辞辛劳。另一方面,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事务所——华海建筑师事务所。之后,又与留日同学柳士英及朱士圭、黄祖淼等创办了我国建筑教育中的第一个专科性质的学校——苏州工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建设还刚刚起步,在艰苦条件下,他率领学生筚路蓝缕,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三、热爱祖国、潜心学问、淡泊名利。在日本求学时谢绝了老师池田挽留其长期居留日本并在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的好意,回到当时还非常贫穷的国内。在“卢沟桥事变”的前夕,当收到日本人请他去承德为“满洲国”整修避暑山庄的信,并承诺给相当高的报酬时,他却对此嗤之以鼻。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决心留下来迎接解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他受到无端迫害和不公正的批判时,忍辱负重,不计个人荣辱和利益。四、团结协作,同甘共苦。表现为在野外考察期间,与学员们一起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他曾对其中一个学员说“学社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团体,大家都是读书人,做学问的,不是当官的,不是衙门,学社同仁大家都一样……”。他的光辉人格与杰出成就,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邵阳精英。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