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竹刻高人的艺术人生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 2013-06-06 00:00

邵阳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青海)    6月1日,笔者幕名来到市区西湖路竹刻老艺人唐朝林住处。他热情招呼并沏上一杯茶,茶几上摆放着一个精美的高浮雕竹青笔筒。“这是我刚刻好的竹青笔筒,叫《牧童吹响清晨曲》,一个收藏者在看到初胚时就订了。”话闸由此打开,就以这种轻松闲聊方式走入唐朝林的艺术人生,去探寻他鲜为人知的艺术世界。

“竹刻艺术,与我相伴一生的技艺”

他今年正值古稀之年,高瘦个子却身板硬朗,神采奕奕,似乎比实际年纪小得多。

“我出生在远郊雨溪镇贫困农家,16岁进城边读中学边四处找活干,也许注定与竹刻有缘,当年5月找到了邵阳市地方国营竹艺厂,通过绘画考试进了厂,从此就同竹艺结缘。”在市竹艺厂,他以竹簧造型艺术为主,发扬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的精神,3年后就成为造型车间的全才和骨干,当时厂里外贸出口的各种各样大小花瓶均是出自他个人之手。60年代他独立创新设计的竹簧寿桃盒,首次同美国成交,并以62元单价创下厂里产品最高价记录。他还同总设计师黄国俊共同编写《竹簧工艺品造型知识教材》印发给全厂职工供大家学习。

上世纪70年代,他在为竹簧产品着色的岗位上干了近两年,这成了他学习绘画的天赐良机。他如痴如醉,每天加班至深夜,自学自绘,边干边绘,由此他绘画技术突飞猛进。

1988年他光荣退休,为此,当时的国家轻工业部为他专门颁发了“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三十年,为我国工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荣誉证书。他退休不退艺,凭借过硬造型技术和深厚的绘画功底,拿起刻刀专门干起竹雕本行,从此开启他光辉灿烂的竹雕创作之路。

“小小刻刀,雕出精彩人生”

“我雕的是人生,我的人生因雕刻而精彩。”唐朝林就像一个隐士,身居闹市却不为外界所动,潜心雕刻创作,家便是他雕刻工作室。“在民间工艺中,竹雕并不多见,竹子脆硬滑,纵向易裂,横向易折,雕刻者须心到、意到、手到。”雕刻之初,他虚心向竹刻大师曾剑潭请教,拿着本是自己雕好的笔筒,谎称别人的作品请曾剑潭指点,在得到曾大师的赞赏后,他才敢大胆创作,在雕刻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他性子沉稳、雕刻专注、刀法老道、风格独特。他擅长于竹簧薄意浮雕和竹青高浮雕,尤以竹青高浮雕见长,层次清晰可鉴,立体感强,雕刻细致精美,布局上“疏能跑马、密不容针”,作品给人一种极强的感染力和精美感。他以古典山水人物画为创作主体,以一幅整体山水画为创作风格,书画相得益彰,意境深远,所雕刻的上百件作品中无一内容重复,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他谦虚低调,淡泊名利,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孜孜不倦、勇攀高峰,是一位德艺双馨的雕刻艺术大家。他从器型制作、构思布局、绘画书法、雕刻成型均为个人独立创作完成,实现从单纯雕刻向整体雕刻创作转型。2008年8月,他在第二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活动中,荣获“湖南省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2013年5月他作品收藏者拿着他所雕刻的“溪山寻隐”高浮雕竹青笔筒参加第八届中国(莆田)工艺品博览会,一举摘得银奖。其作品多次代表我市到国家、省里参展。

  “每件作品,都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

“宁肯自己多花点工,也要让作品精美些。作品画稿基本上要三翻五次作修改,每一座山、每一个人物、每一棵树的形态都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他对每一件作品都认真负责,唯艺术至上,一切围绕艺术需要来创作,从不马虎应付、从不偷工减料、从不出次品,总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兴趣去雕刻,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争相收藏。在他家里,作品已所剩无几,能见到的大都是一些作品照片,而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爱竹子已近痴狂,视竹为宝。他精选有特点的优质楠竹,像罗汉竹、姊妹竹、超大口径竹、扁型竹等异形竹,干上五六年不开裂的才用于作品雕刻。他创新制作雕刻以“四季雅趣”为主题的双耳浮雕四方竹簧花瓶;选用陈年打米筒雕刻高浮雕笔筒,古典雅致;采用拼接技术,制作宽度近60公分的大型竹簧座屏,雕刻“秋江山水图”,大气磅礴,令人震撼。

“传承与发展宝庆竹刻,是我们的责任。我虽年已七十,但搞了一辈子竹刻也舍不得丢掉,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刻下去。”

【作者:谢青海】

【来源:邵阳新闻网】

【编辑:李慧兰】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