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是中国农耕文明与儒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与专制皇朝重农抑商政策有关。这一文化传统大约酝酿于春秋战国,成型于两汉时期。耕读文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坚守对乡村落后文化习俗的改造,传承儒学,传承文明,追求进步。
邵阳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区域,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读书人和优秀的读书世家,也就是说,邵阳有着深厚的“耕读传家”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邵阳有大量的乡村私塾学校、尊重知识的民间习俗以及一些书香世家等。邵阳古代农村存在大量的地方官学,每个县都有县学,而一般大一点的村都有私塾学校,有的还有族学。尤其是一些半耕半读的季节性学校,农闲时读书,农忙时即回家种地,有些地方就叫其为“耕读学校”。
其次,邵阳地区关于“耕读文化”传统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读书人的崇拜,对教师的尊重。如果家族中出了一个读书人成功的例子,一个家族的人都引为自豪,到处互相传颂;族中有人考上了学校,全族人一定要贺喜,如果考上者家里贫穷,读书有困难,族里就相帮助解决。有很多家族的族谱上正式规定,族中子弟无论贫富,必须送子读书,否则会处罚孩子父母亲。有些家族都从族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专门的“学田”,“学田”中所得田租叫“学谷”,“学谷”是专门用来资助和奖励族中子弟读书的。当然,整个宗族希望族中子弟读书有出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但事实是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会做大官,因此人们送子弟读书,更多的还是希望他们读书明礼,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在邵阳老一代人中流行着“只有抱着升子借米,没有抱着升子借字”,“读了书是自家的,人家借也借不了,偷也偷不去”的说法。
再就是邵阳民间还有一种习俗,有些村镇设有专门的烧字纸的处所,认为写了字的纸是不能随便丢弃的,在过去,农村老人绝不允许用写过字的纸来解手擦屁股,说用写了字的纸擦屁股是要瞎眼睛的。农村习俗认为,文字是孔夫子发明的,用写了字的纸擦屁股就是对孔夫子的不尊重。
还有,就是邵阳各县均有一些书香世家,这里只以邵阳县为例。唐畏宝在《车氏书》一文中说到:“从明朝末年到清代中叶,邵阳出了一批读书世家。……像小溪市乡的简氏家族、诸家亭乡的吴氏家族、五峰铺镇的蒋氏家族、岩口铺镇皇安寺的车氏家族,都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车氏家族。车氏家族在明末清初时期的7代人中,以文字成家者有35人,著作不下1000卷,其中有8人被《湖南省志》立卷记载。”
不过,我认为,邵阳的耕读文化传统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影响主要还是直接服务于乡村的那些草根文化人。从东汉形成这一传统来看,所谓“耕读传家”更是说农耕与读书的结合,即读了书不离开农村,服务于乡梓,在农村种田也应该至少会断文识字,这对于读书无用论无疑是一个驳斥。所以自古以来那些私塾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农村的知识分子,他们来自农村,最后又服务于农村,终老于农村。他们除开继续扎根农村,充当私塾教师,为乡村社会培养人才,传承儒学文明外,还给村民看病,因为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许多往往是师、医兼通,有些甚至集师、医、巫于一体。除开这些之外,他们还给村民写春联、家仙,给初生婴儿取名,以及给红白喜事提供各种礼仪咨询和直接服务,如写请帖,作祭文之类的。同时,他们还往往在农村作调解工作,他们的出面,往往有力地化解了社会矛盾,对农村的精神文明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延续5000年而未曾中断发展的文化,更主要的是得益这些生老于乡村中的草根知识分子。而这正是中华民族“耕读文化”传统的功劳。
那么,现今我们应该从这一文化传统中吸取怎样的精神养料,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来,中央就反复强调,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就是要突破“三农”问题的困境。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城乡一体化,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文化下乡,知识下乡,知识分子下乡、下村。读书人要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用文化建设农村,服务农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甚至使农村比城市发展更快更好。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必须对邵阳优秀的“耕读传家”传统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因此,我们便决不可忽视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耕读文化”传统进行新的解读,一方面不要为扩大城市化而降低对农村建设的要求;再就是要重视农村的耕地问题,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而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第一是坚持人的因素第一,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一是要继续贯彻党中央的大学生村干部政策,让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去担任大学生村官;同时要鼓励城里的科技知识分子扎根农村,到农村去传播科技知识。去年11月28日的国务院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这部分年轻人就一定会是有文化知识,懂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而这正是对“耕读文化”进行重新解读的最好表现。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制订文化下乡政策,大力开展乡村的文化活动,建立村级图书馆,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邵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而对于邵阳这样的农业大市,如果农村建设好了,社会安定了,一个新的繁荣的邵阳也就建成了,这可能就是我们从邵阳古老的耕读文化传统中得到最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