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是无形的竞争要素,是累积的重要资本。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市存在的不文明现象,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市民素质,铸造文化品牌,彰显城市魅力,增强发展活力,市文明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活动,并对这些不文明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与评选
此次“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活动,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社会讨论、评审提炼等方式,举行座谈会20余场次,以论坛、辩论、演讲、征文等形式,开展群众性大讨论,实现了工作调研与教育引导群众的有机结合。
活动共收回问卷6870张。经按得票数多少排列统计,分类整理,邀请专家评议,提炼出市民最厌恶的“十大不文明行为”如下:一是随地吐痰丢垃圾,杂物抛出车外边;二是乱涂乱写乱粘贴,乱搭乱建乱摆摊;三是生活垃圾倒街边,烧烤夜宵冒青烟;四是行人不走斑马线,公路之间随意穿;五是乱闯乱停把道占,堵车依然左右窜;六是抢座不顾老幼残,自私自利不汗颜;七是放养宠物和家禽,影响环境和他人;八是损毁公物无公德,破坏绿地和景观;九是随意哄闹大声喧,粗话脏话挂嘴边;十是红白喜事讲排场,奢侈摆阔乱花钱。
纵观这些群众最厌恶、反映最强烈的不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讲公德、不守秩序;二是举止粗俗,行为不端;三是缺乏爱心,不顾他人。这些不文明行为,是反面的镜子,对教育引导市民讲文明礼仪,重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二、“十大不文明行为”产生的根源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种种不文明现象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根源。
1、体制机制根源:在经济体制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阶段,在新旧体制转换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市场经济“趋利性”特点和贫富差距,容易诱人千方百计追求个人财富,忽视了思想品德修养。在工作机制方面,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度相比,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督促、考核、评价、奖惩机制,不少部门和地区认识不高,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不够,对不文明行为惩治力度不够。
2、舆论环境根源:当前,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传播力的迅速增强,一些负面信息也得以广泛传播,并呈放大化的倾向。特别是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极短,30年前,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还很少,社会舆论高度统一,而如今,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更加上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让很多人在思想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现迷茫,理想、信念、道德难以坚守,从而表现出对“公德”的无知、对“美德”的麻木对“失德”的无视。
3、区域条件根源:区域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宝古佬”精神一直是邵阳文化的代名词,然而,“宝古佬”精神中存在有“固执、保守、霸蛮”等消极的一面,与“文明、和谐、进步”的现代文化主流背道而驰。经济发展的层次不高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邵阳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部分群众的衣、食、住、行尚未得到根本保障,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仍是很大一部分人的根本动因。由于财力不足,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入少,市民素质教育活动无法广泛开展,市民(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文化教育的相对落后影响了核心价值的建设。从人口结构来看,我市尚有小学程度的人口219.7万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2.9万人,高学历人口大量外流,部分公民知识文化、道德素养、精神境界等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之我市教育文化硬件条件相对较差,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社会教育、继续教育、家庭教育发展缓慢,公民文化素质的落伍外化表现的是行为修养的不文明。
三、提升邵阳城市文明度的几点思考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市民对社会文明的关注度、期望值很高,对改善我市文明现状、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呼声很强烈。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逐步消除不文明、不协调、不和谐现象。
1、要以环境建设为基础。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用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影响人的言行举止。。继续深化城市环境大整治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交通、市场、小街小巷、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创造整洁美丽的生活环境。建设一批能体现城市品位,反映城市精神的标志性建筑,制作刊播一批宣传文明、弘扬文明的公益广告,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把握问题焦点、引导社会热点,解释事件疑点,疏导不良情绪;更多宣传以德为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方面的好典型;设立“曝光台”、“文明热线”等专题栏目,弘扬文明礼仪,曝光不良陋习,创造积极有为的舆论环境。
2、要以是非荣辱为标尺。要确定行为准则。贴近各类群体,制订《市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社会公德守则》、《职业道德守则》、《家庭美德守则》等,并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引导。要树立道德标杆。组织“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评选和事迹巡讲宣传等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一批群众身边的典型。要让明辨是非荣辱。在深入开展“市民崇尚的十大文明行为、市民厌恶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橱窗、文明短信、公益广告、公益演出等方式,做好“十大文明行为”和“十大不文明行为”宣传教育,让人明辨是非荣辱、遵循道德规范、坚守做人底线。
3、以公民教育为抓手。要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知水平,编印或精选道德教育书籍和资料,在低年级偏重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要通过“星级文明户”、“美德家庭”评选等活动,使尊老爱幼、互敬互重等优秀传统文化由祖辈、父辈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世代传承,发扬光大。要积极推进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广场、市民(村民)学校等场馆建设,做好文化站、图书馆、村级活动中心、农村远程教育中心的整合和使用,夯实社会教育基础;充分发挥电影院、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及新兴媒体作用,以剧目、影音节目等为载体,拓展社会教育领域。
4、要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做好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不仅要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更要用法律和规章制度,引导、约束、调节和规范人们的关系和行为。要对好人好事予以保护,对因做好事引起的法律纠纷的处置,努力做到情、理、法的统筹兼顾;要设立道德基金,重奖好人好事;要对好人予以大力扶持,建立道德档案,深入开展道德信贷工程等活动,对严守道德准则,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好人优先贷款、优先就业、优先享受各类优惠政策,形成好人有好报的政策导向。加强领导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工作队伍,保障必要投入。要完善防范惩处机制,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吸烟等,一一出台相应的处罚条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
5、要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文明县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市场、文明村镇、文明企业创建评选活动,切实抓好文明创建的拓面提质,以单位的文明、窗口的文明,推动社会的文明,夯实文明建设基层基础。精心设计“文明从我做起”、“联点结对、共创文明”、“公民爱心日”、“创文明城,做文明人”大讨论、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活动,吸引市民共同参与,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教育、相互提高的效果。 (邵阳市文明办 黄光荣 周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