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一是湘军重要的首领之一,是晚清的重臣。在历史上,他曾与李鸿章齐名,一时有“南刘北李”之称,还有“二天子”之称。刘坤一为满清王朝命运的延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他又为我国领土的完整贡献出了毕生精力。
刘坤一是一个孝子。他对自己功名的追求一直没有放弃过,但他对父亲的教诲更是百依百顺,当孝顺与自己所追求的功名发生冲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
刘坤一的家境并不好,父亲刘孔浚44岁时才得到刘坤一这样的一个孩子。晚年得子的他,一心想把刘坤一培养成为一名状元,但是,刘坤一无心科举考试。他父亲则严肃地警告他,除了参加科举考试之外,再无别路可走。以孝为重的刘坤一只得乖乖地走进书房。
刘坤一在无心科考时希望通过军功谋求功名,但他父亲认为到战场上去捞取功名就等于“锋镝求富”,太危险了,不准他从军。
1855年,刘坤一父亲去世了,那一年,太平军打到了新宁县,刘长佑率楚勇回新宁解救县城,在刘长佑的一再劝说下,刘坤一终于出山了,实现了他从书生到楚勇领袖的第一步。
刘坤一凭着自己的骁勇善战,经过十年的战场拼死厮杀,他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以军功赢得功名的愿望,1865年7月9日,刘坤一当上了江西巡抚,并且在江西一干就是十年。
在治理社会方面,他没有采取激进的工作方式方法,而是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江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局面。在施政方面,他认为“政多扰民”,作为巡抚,只要总其大纲,他还主张“逐渐振顿,不能操之过急。”
为了达到与民休息的目的,刘坤一采取了一系列的利民措施。
一是裁撤楚勇,减少财政开支。刘坤一提出了“一兵得数兵用”的主张,裁撤楚勇。裁撤楚勇既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又消除了皇上与朝廷对他的猜疑。二是认为只有优容仕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
刘坤一对仕绅非常宽容,对官吏却显得非常苛求。官吏与仕绅发生矛盾纠纷,刘坤一处罚的是官吏,袒护的是仕绅。由此,他在江西十年在改革方面虽然没有成就,但他却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百姓对他啧啧称赞。
刘坤一在江西任巡抚时,正值洋务运动,李鸿章、张之洞对洋务很热心,但刘坤一对此很冷淡,对刚兴起的洋务运动并不感兴趣,甚至想办法阻拦。
刘坤一在署两江总督、任两广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有人要引进火轮到沿海和长江沿岸运送货物,刘坤一不同意,原因是:一是火轮一来就会抢去船工的饭碗,引起社会动乱;二是它们来去匆匆,无法收税。最后,刘坤一还是顶住了各方压力,只允许火轮在沿海不能进入长江沿岸载运货物。
在李鸿章大量引进外国的铁甲军舰时,刘坤一极力反对,他说出了几大理由:一是价格太高;二是不适应我国沿海;三是运送回来需时太长。
经过1884年和1894年两次战争的洗礼,他的思想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才变得非常的激进。
最后还与张之洞共同上书《江楚会奏三折》,建议从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变法,《江楚会奏三折》博得朝廷的赞许,在之后的几年里,清政府的“新政”大部分以此为蓝本。
刘坤一在署两江总督、任两广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及再任两江总督时,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刘坤一始终认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敌人,他极力主张重视塞防,加强东北、西北防务。刘坤一被罢官回家后,也多次告诫清政府,沙俄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
左宗棠准备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时,因朝廷不想再战而派崇厚与俄国谈判,结果崇厚在俄国的压力下签订了一个于中国极为不利的条约。
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朝野一致要求将崇厚斩首,刘坤一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杀了崇厚,易于得罪俄、英、法三国,唯一的办法是,另派能人与俄国重启谈判。刘坤一这一高屋建瓴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
甲午中日战争时,刘坤一力主抗日,到了后期,还率领6万湘军出关跟日军拼死搏斗,但因大势已去,刘坤一无功而返。当他得知朝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刘坤一又上奏恳请:与其割地赔款,还不如拿赔款的钱与日本打持久战。
刘坤一在处理晚清重大历史事件时,总是不顾个人的安危,不怕弃官归里,挺身而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不敢对朝廷说的话,他敢说,他们两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
1898年,康有为等人掀起变法之初,刘坤一不为所动,几十天没有向朝廷复奏,但是慈禧发动政变后,刘坤一却不怕触怒慈禧又竭力保护维新成果。
为了反对慈禧废除光绪帝另立新主的主张。张之洞不敢在张謇起草的《太后训政保护圣躬疏》的折奏折上署名,刘坤一却毅然决然地在《太后训政保护圣躬疏》上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朝廷欲借义和团灭洋。刘坤一却背着朝廷在江南与张之洞搞起了“东南互保”。当时,刘坤一坐镇的南京成了江南的政治中心,朝廷里的大事都要通过刘坤一传达到江南各省,所以,刘坤一一时赢得了“二天子”之美称。
要此期间,俄国提出与清政府签订一个几乎出卖我东三省的密约。李鸿章希望早日签约,刘坤一则坚决反对,他与李鸿章虽然反目成仇了,但国家却免受了一次深重的灾难。
八国联军一再逼皇上回京时,刘坤一一面说服联军退出北京以便皇上回京,一面以几大理由力劝慈禧回銮。在刘坤一的努力下,实现了联军出京,皇上回京两全其美的目的。
刘坤一还具有宽宏大度和不计前嫌的高尚风格。刘坤一由于跟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政见不同而被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弹劾回家九年,但他复出之后没有与他们过不去,反而与他们修复好关系,共同为朝廷效劳。
刘坤一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能,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极力建议朝廷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国家对付自己的敌人,避免了国家领土被瓜分的危险。
一心报效朝廷的刘坤一最后殉职总督任上,朝廷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追谥为“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