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个成熟比较早的民族,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史前的尧、舜、禹年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大概是六、七千年前,就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经过世代生息繁衍,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该部落就是“九黎”,首领为蚩尤。至今,苗族人民仍将蚩尤视为远祖英雄来传颂和祭祀。与蚩尤同时代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两大部落从甘陕黄土高原向黄河中下游发展,与蚩尤部落分别在今河北的涿鹿县发生激烈的冲突和争逐。虽说蚩尤部落强大,但终因抵抗不了炎、黄两帝联合力量,以战败而告终。蚩尤虽战败被擒杀,但其余威犹存。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苗或苗民)。三苗借助九黎及蚩尤的余威,凭着人多势大,又占有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肥沃土地之优势,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抗争。商、周时期,仍生活在长江中游的三苗主体人群与其它部落的人形成新的社会群体,一起被称为“南蛮”或“荆楚”,后来对其中较先进的人称为“荆蛮”。
据说尧舜“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时,太昊后裔苴人由长江流域南迁,其子仡卡与仡驩﹑仡侨﹑仡僮﹑仡沙等苗族五宗首先进入五溪地区。仡卡以首先种植的苴朵,织出苴布,并在此基础上绣织出象形的几何纹样,追忆苗族的历史遭遇,文化崇向的秘迹概貌。据史料记载,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礼.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南方日蛮,雕题,交趾……”《疏》:“雕,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据范晔所著《后汉书.南蛮传》中关于槃瓠种落“好五色衣”和“衣裳斑斓”的记载,在绥宁苗民的穿戴中此装饰至今仍依稀可见。据《绥宁县志》记载,500年前的明嘉靖时期,绥宁苗族民间的插绣就己经成为官府进贡朝庭的一种贡品。
绥宁苗族插绣是苗族传统手工刺绣艺术的一个主要品种,不仅形式多样、构图质朴、工艺精湛、色彩艳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苗族,天才地运用了苗族插绣的绘画功能,常以优美的水波纹、起伏的山脉纹、太阳星芒纹、简朴的蝴蝶纹等来描绘苗族古老的原始图腾、记述苗族祖先千年的历史和迁徒大事、再现民族风情和民间习俗,寄寓了自已的精神向往。绥宁苗族插绣的作品以前多用于苗家女子的服饰装扮和礼品馈赠,现在绥宁苗族群众则多用来装饰家居和进行收藏观赏。绥宁苗族插绣主要分布在本县关峡苗族乡、寨市苗族侗族乡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地。
【作者:覃保来 王群荣】
【编辑:刘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