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邵阳精神研究】从湘桂边界苗民起义看邵阳苗族的抗争精神

来源:邵阳市社科联 作者: 2013-07-18 00:00

邵阳境内的苗族历史悠久、灾难深重、勤劳勇敢、富有抗争精神。为了反抗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湘桂边界曾爆发过大小规模不等的苗民起义数十次,其中规模较大的两次苗民起义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城步大地茶园李再万领导的苗民起义和清乾隆五年(1741)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民起义。虽然历次苗民起义都失败了,但邵阳苗族永不言败的抗争精神和英勇事迹却载入史册而受后世敬仰。

抗争的历史背景:一是土地过于集中,“田大半归富户,而民丁大半皆耕丁”。失去土地的苗民难以维持生计,“家举惊惶,民心伤痛入骨,灾异由此而生”。二是赋税过重。明清时期的赋税有兵赋、人头税、户税、田赋、茶税等数十种,过多过重的赋税负担压得广大苗民抬不起头来。三是差役过多。官府对苗民随意苛派各种差役,苗民每月给官差当脚夫、轿夫等无偿劳役在10天以上,加重了苗民的经济负担。

抗争的大体过程:明弘治十四年(1501),李再万率领城步五峒四十八寨及广西四十余寨共4万多苗、瑶、侗民众起义,明廷派阎仲宇调集湘桂黔三省6万官兵分八路围剿。由于苗民义军武器原始、粮草奇缺、无后勤保障,义军最后兵力不足万人。李再万率义军“皆奔广西黄墙、炮溪两山中”,入洞中藏匿,后官兵砍断义军入洞的巨藤,“贼矢万人皆饿死洞中,今土人名其曰藏军洞”。清乾隆五年(1741),粟贤宇、杨清保又率领湘桂边界4万余苗民举义旗反抗清廷的压迫,清廷急调5万清军用1年多时间才将义军镇压下去,粟贤宇、杨清保被捕后病死狱中。

抗争失败的原因:一是无明确的政治纲领,苗军首领靠“合款”、“吃斋挖窖”等手段鼓动苗民,提不出带有号召力的政治纲领。二是“根据地”狭窄。长安营乡民间至今还流传有“长坪府、大寨县,长安有个金銮殿”的民谣,民谣从一个侧面证实当年义军曾有过“根据地”,但方圆不足30公里,且地瘠民贫,弹丸之地无法长期固守。三是敌强我弱。明清官兵都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武器精良,富有作战经验,有坚实的后勤保障。苗民义军武器原始、经济落后、无后勤保障,在军事、战术、后援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抗争赢得部分权益:通过明清时期两次大规模的苗民起义 ,朝廷只好调整苗疆政策 ,颁布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以缓和民族矛盾:一是建城步县。明弘治十七年(1504),明廷拆武冈 、绥宁近地四都五图与当地五峒四十八寨合并建立城步县 ,设县治于儒林 ,隶属宝庆府。这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民 族“特区”。建县后次年始筑城步城 ,现存的利济门城楼就是城步建县的历史见证。二是推 行“改土归流”政策 ,废土司 ,委派流官治理 ,使城步成为全 国“改土归流”最早的苗区。三是将部分土地归还苗民 ,以此安抚人心。四是建长安营。清乾隆五年(1741)九月建长安营 ,移宝庆理瑶同知署驻此 ,常驻旗兵1000余人 ,被人称为“宝庆二府”,前后共经营了170年 ,至宣德二年裁撤。五是建立保甲制度。收缴兵器 、免苗米 、减赋税 、明令禁止官吏差役侵扰苗民。六是设义学 、立书院 、振兴苗区文化教育。宝庆府志》载:复役五峒义学 ,延师教苗民子弟 ,晓以礼义孝弟 ,苗俗渐化”。知县张方佳将白云庵改建成白云书院。广招苗民子弟免费入学。一系列的民族政策缓和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湖湘自古崇文化,宝庆从来重精神。”我们所说的“邵阳精神”包括了宝庆人只认理、不认输的抗争精神,面对不合理、不公道,宝古佬向来不畏强暴,取于抗争。史书说苗民“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并不是苗民爱造反,而是为了求生存,在明知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还是举义旗奋起抗争。事实证明有许多权益都是通过抗争获取的:明代苗民与朝廷抗争,“争”来了城步建县、“争”来了流官治理,“争”来了设书院、办义学,使苗民子弟能免费入学,“争”来了免苗米、减赋税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虽然明清两朝在城步区所实施的一系列治理措施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改善了苗区的处境,在客观上有利于苗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正是苗民与明清朝廷进行抗争的历史功绩所在。广大苗民坚忍不拔的抗争气概,前赴后继的抗争精神在我国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