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精神是一个地方人们共同的文化内核、价值观念和心理导向,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参与传承、民俗活动的教化培育、民俗风情的客观反映。邵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对于邵阳精神的提炼、建设、培育和塑造,具有深刻作用和影响。
一、邵阳民俗概述
邵阳因其历史悠久、辖域较广、民族众多,产生了众多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物质类民俗。主要包括饮食、居住、服饰、生产、交通等若干小类。如饮食方面的做猪血丸子、喝油茶等;居住方面的回、苗、瑶族住宅等;服饰方面的苗、瑶服饰等;出行交通方面的侗族风雨桥、苗家“懒板凳”等。(二)精神类民俗。包括民间巫术、宗教信仰、民间禁忌、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邵阳巫术属于梅山法术系统,从中衍生出的禁忌、信仰等,构成了丰饶多姿的梅山文化。(三)社会类民俗。包括节日、岁时、礼仪等。邵阳独特的节日民俗有隆回花瑶的讨念拜节、讨寮皈节,绥宁的“四·八”姑娘节等。岁时民俗中最具特色的是城步苗民、新宁瑶民的十月丰收庆鼓堂。
二、邵阳民俗的文化内涵与特质
邵阳民俗传承了邵阳的历史文脉,综合来看,主要体现为“敢闯敢拼、开放包容、崇善尚美、和乐博雅”:(一)敢闯敢拼。邵阳人敢闯敢拼,在从政、从军、从商上都有不俗表现。这在民俗上体现得也很充分,一个典型的例子叫打牙祭。数百年前,邵阳商人往返武汉和邵阳之间做生意,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桩生意叫放毛板船。百十条毛板船一齐放航,在惊涛骇浪中直奔武汉而去,其间危险重重。开船之前商人们都要备好三牲大礼,到水府庙祭神,祭拜完后好好犒赏那些敢闯敢拼的船夫们,后来据此形成了打牙祭的习俗。(二)开放包容。在地理上邵阳属于“沿海的内陆、内陆的沿海”,靠近东部发达地区,容易接受到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在历史上邵阳是一座移民城市,又有经商传统。在这样一种城市环境下发育出来的邵阳民俗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典型的例子如宝庆竹刻,广泛吸收了徽派、浙派、金陵派等流派的优点,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发明了竹簧。(三)崇善尚美。崇善是说邵阳人心地善良,重情重义;尚美是说邵阳人心灵手巧,有审美追求。历史上,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来过邵阳,留下了祭旗坡、卸甲坊等遗址和地名,而以张飞最得邵阳人民的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张飞敢于申张正义,惩恶扬善,人们把张飞当作善神来敬拜。(四)和乐博雅。邵阳作为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有一种雍容大度、和乐博雅的气质和风格。其中最能体现和的民俗是喝腊八粥,腊八粥杂以五谷杂粮,共煮一锅,蕴含着“合聚八方、调和千灵”之意。邵阳县布袋戏、武冈丝弦,花瑶“打蹈”、绥宁“四.八”姑娘节等,无不透着欢乐的旋律。
三、邵阳民俗对邵阳精神培育的作用与影响
邵阳民俗与邵阳精神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其在内涵、形式和功能上都对邵阳精神的塑造和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一)内涵上的丰富作用。邵阳民俗是前人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产的、生活的各种需要形成的,为人们的生存、发展、安宁、健康等生活基本要求服务。培育邵阳精神应当凸显民族文化传承,吸取邵阳民俗中的精华部分,丰富完善城市精神的内涵。(二)形式上的借鉴作用。邵阳民俗与邵阳精神都具有地域群体性、历史延续性、文化渗透性,形式上的可借鉴性极高。(三)功能上的铺垫作用。邵阳精神不仅见诸史诗般壮阔的斗争过程,更多地还表现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交往之中,体现在市民日常行为细微之处,而这每个细节又成为市民素质和邵阳精神最直观最真切的折射。邵阳精神的培育不能单靠少数文化精英的提炼和概括,更需要全体邵阳市民的积极参与、努力实践。